精辟,这部电影,讲得,父母
梅雪风
1
年纪越大,就越来越明白童年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而在童年之中,最重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
简单来说,与父母的关系奠定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对父母的想象就是对世界的想象,我们对父母的渴望就是对世界的渴望,我们对父母的恐惧,也就是对世界的恐惧。
终其一生,我们都是依着这个葫芦在画瓢。
如果说父母能给你一生最大的安全感,他们也能同时也会给你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匮乏感。如果说他能给你内心深处最持久的和平,那他们也能给你这个世界上持续时间最久的波澜壮阔的战争。
中国由于是一个儒教国家,对忠孝的强调实际上抹杀了所有探讨这种关系的可能性,所以说它也造成了这种关系里的前所未有的压抑。
这种源远流长的压抑,其实从某种程度造成了我们性格里面的普遍缺失。所以说中国人普遍有一种温厚与偏激的双重面具。温厚是对这种普遍压抑的顺从,而偏激是对这种压抑的不自觉的反抗。
而在这双重面具下,是一个某一部分过分成熟而另一部分却永远停留在孩子阶段的残破灵魂。
这被伦理道德等等精心包裹的灵魂,终其一辈子在外部追求成功、追求女性或者男性,其实都是在回应内心那种无法名状的匮乏感,儿时所缺少的那种拥抱、父母眼睛里缺少的那种爱的回音。
2
这种普遍讳疾忌医的禁口不语,也是我看到伯格曼 电影时非常兴奋的原因。
他有一种堂而皇之的冷酷,去揭开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深深帷幕,而这背后,是那种无法根治的冷漠与自私,是试图想要给予却又无能的困境,是在显微镜下面的那纤毫毕现的争斗,是两边试图跨越却越来越遥远的鸿沟。
《 秋日奏鸣曲 》,是伯格曼晚年的电影。它仍然有着伯格曼固有的那种冷冽犀利,但暮年的温暖,还是情不自禁的渗透到这部电影的各个角落。以往那种全然冷酷的旁观,在这部电影里被替换为一声声心有不忍的喟叹。
《 秋日奏鸣曲 》
影片讲述的是一对母女。母亲的情人去世,女儿接母亲到自己家来住几天。开头就显出了这对母女关系的特别。
母亲一见到女儿,就只是讲述自己的事情,当她看到女儿殷切的目光的时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连忙补救似的去询问女儿的情况。
这是一对自私的母亲和缺爱的女儿。
这种缺爱,让女儿对母亲既有依恋,也有一种愤怒。这种愤怒,让她情不自禁去羞辱和折磨自己的母亲,要让母亲,在自己的良心面前,匍匐下来。
在这部影片里面,女儿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妹妹,这个看起来声音凄厉动作怪异的妹妹就是母亲良心的试炼石。母亲在这样一个母爱的典型场景里,显得如此的怪异可笑。
她礼貌性地拥抱这个妹妹,但她的身体语言却显示出她想着去逃离。这个重病的女儿,在提示她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这让她羞愧,而她本来就不想尽到责任,这一想法就更让他羞愧。
看到母亲的这种窘迫,大女儿有了一丝快意。影片开头就非常准确的讲述了这对母女相互纠缠相互折磨的关系,而这种纠缠与折磨,都以一种文质彬彬的方式进行。
3
其后,她们在客厅的深谈是对母女关系最摧心蚀骨的探讨。
女儿在童年时需要母亲,她长久待在母亲练琴的房间外面,等待母亲的召唤,但是处在事业低谷的母亲,面色如常地打发女儿离开他的房间。根本没有意识到女儿那渴盼的目光。
她的艺术家本性,让她过于在意自己的感受,于是,家庭包括子女,都成了一种束缚,成了她一种本能的想要逃离的东西。出去演出,其实就是一种叛逃的表现,而与情人私奔几个月,更是一种明晃晃赤裸裸的挑衅,她享受了这种挑衅的快感,却没有意识到,这会对她的子女造成多大的伤害。
她的所谓的爱也是自私的,当她的事业无以为继的时候,她将她的爱转移到了她的女儿身上,但这一爱是控制性的,是她寻找自己存在感的替代品,所以说她安排她女儿的生活,安排她女儿的穿着安排,甚至安排她女儿的恋爱。
她被她的爱所陶醉,她被她的爱里面所包含的高尚说服,但这里面同样没有女儿的感受存在的空间。
这一段是她们两人谈话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片段,母亲引以为傲的所谓的对子女的付出,实际上对于女儿来说,是她人生最大的酷刑。
这时母亲也说出了她内心真正的想法。她的童年,也是浸染在一种冷酷的环境里面。当时面对这个年幼的女儿,她最想要的是被女儿所拥抱。她其实也是个孩子,或者说在她最亲密的人面前,她渴望回到她的童年。
缺爱的人是没有多余的爱付出的,这是她们这对亲子关系里面永远无法解脱的宿命。而这个时候就只有恨,这种逆向的爱,能填补那种空虚,虽然说这种满足感转瞬即逝,会很快被更大的挫败感所充斥。
这是一部让人悚然而惊的电影, 它那么条分缕析地撕掉了亲情关系的美好外衣,显出我们那卑微而自私的灵魂。但这种自私也是可怜的,因为这种自私是一种不暇自顾的匮乏,这种匮乏感让她情不自禁地向外去攫取,不惜伤害所有最亲近的人。
影片重现了我们童年或者少年时期那些微小的情绪变化,那些现在看起来可笑的情绪,在当时却如雷霆万钧。它们里面是我们一生所遭遇的最为惊心动魄的拒绝,最无法忘怀的挫败,是我们最深刻的自卑的种子,是最隐蔽的孤独的源泉。
我们以恨为戈,以冷漠为盾,只不过是不想再受到伤害的一种下意识反应。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