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检察官,那一刻,千言万语,第二十条
检察题材电影《第二十条》春节档全国热映,艺术地诠释了“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最高检微信公众号即日起开设“你评我说·检察官看《第二十条》”专栏,邀请检察人员畅谈观影感受,一起探讨如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努力答好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答卷。
一开始,以为只是一场中规中矩的普法剧,结果没想到由张艺谋执导,雷佳音、马丽等领衔主演的贺岁电影《第二十条》后劲儿会这么大!《第二十条》引发的热议是多方面的,那么,作为一名普通检察官的观影体验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共情
让曾经“沉睡”的法条被唤醒
连续口碑逆转,让这部国内第一部以“正当防卫”为视角切口的贺岁档影片“火出圈儿”。电影《第二十条》片名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聚焦“正当防卫”这一曾经“沉睡”的法条,讲述了以韩明、吕玲玲为代表的基层检察官们顶住重重压力和层层阻力,追根溯源查明案情真相,只为守护法律公平正义的故事。影片中笑点与泪点密集交织、正义与邪恶激烈对撞,一众演员演技狂飙。
影片中,韩明等检察官并非“高大全”式的人物,走进韩明的工作生活,你会发现他同样面临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也会跟你一样纠结和抓狂。他会面对家庭中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为了给家里省点儿钱,韩明会邀请“初恋”吕玲玲“蹭”坐按摩椅;拉着妻子满大街寻找出走“上访”的张贵生;求人办事儿犹豫再三,还是“密”下了那两瓶86年“飞天”铁盖茅台,一方面是真舍不得,另一方面他还是有自己的底线;努劲儿请田副检察长吃顿饭,也选在了撸串的街边小摊……种种安排,都让韩明多了普通人的感同身受,说出的话,做出的回应,不再是与老百姓“两层皮”,高高在上、隔靴搔痒,这也为他最后听证会上的“总爆发”铺垫了坚实的共情基础。
最终,面对上级领导多次关于案件定性的催促,甚至渐渐不耐烦的“暗示”,面对“村霸”恶势力的群访、闹访、缠访和威逼利诱,面对错综复杂、一团乱麻的内外人际关系,同时也面对不成文却约定俗成的“循例”行规,原本只是一心挂职求“转正”的韩明,完全可以远离职场是非给“正当防卫者”扣上一顶“犯罪”的帽子进而提起公诉。但是,他和同事们却顶住了这些洪涛巨浪般的舆情海啸,无他,就在于扎根于一地鸡毛中的坚守——“法,不外乎人情”。
“一个母亲,为什么会扔下她狱中的丈夫和5岁的残疾女儿去跳楼?为什么?因为她绝望,她对法律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对我们的绝望!”“如果我们不能给她带来希望,那我们有什么资格穿这身衣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刻,根植于中国人骨子里的侠义“基因”被激活,因为,他(她)们深知“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这也让《第二十条》必定承担更多的社会使命,通过办案检察官们的一次次灵魂拷问,把张贵生、王永强、郝秀萍们积压多年的怨气,一股脑发泄出来,让“第二十条”不再成为“僵尸条款”,真正用起来。如此,才会让我们日渐消失的血性“满格”回归!
同频
是支撑他们
守住公平正义的最大底气
《第二十条》中,有几句话振聋发聩:“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法律和百姓的情感不是无关的、更不是对立的。”“法律的权威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
张贵生的案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到底是弘扬“乐于助人、见义勇为”传统侠义的价值观,还是鼓励“苟且偷安、贪生怕死”精致利己的价值观?影片中,韩明在医院被张贵生女儿逼问得哑口无言那一幕,让人如鲠在喉。而当韩明的儿子再次面对混混们的恶意挑衅,已经被现实狠狠敲打的“少年的你”,做出的选择是不敢还手,这同样也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的焦虑:“我们,究竟是把怎样的一个世界交到他们手里?”
社会的道德水准,来自于每一位社会成员“是非观”的最大公约数。最重要的法律,刻在哪里?卢梭给出的答案是:“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自己也是公民的一员。《第二十条》提醒我们,作为代表国家进行公诉的检察官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正确适用法律的司法实践,回应和实现绝大多数公民的正义感、安全感,让司法判例与公民内心铭刻的法律同频共振,从而引导推动社会的价值取向。
社会进步无止境,法律完善也无止境。如果说法律条文是严肃的、理性的,那么电影则是鲜活的、生动的。无论大家在网络空间的讨论多么热烈,但是如何看待“正当防卫”的作用,终究还要将其放置到日常生活的情境来审视。这也正是《第二十条》的现实意义所在——正因为观众在大银幕上目睹了王永强一家因为绝望而流淌出的无助和悲伤,见证了韩明儿子遭受冤屈后的愤愤不平,看到了韩明在劝导张贵生认罪后的矛盾情绪变化,人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正当防卫”作为与犯罪作斗争的“盾牌”,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影片中,不管是因一地鸡毛而焦头烂额的韩明,坚持要为王永强申冤而屡遭质疑的吕玲玲,还是四平八稳、外冷内热的田副检察长,都在用自己的不同方式,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检察为民,这才是司法办案更重要的“同频”价值,也是支撑韩明们最终守住公平正义的最大底气。
接地气
因为我们办的不是案子
是别人的人生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当年《人民的名义》的创作,始终秉承的初衷就是为人民代言,让观影者有深深的代入感。诚如吕玲玲所说:“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看到处于弱势的聋哑妈妈郝秀萍屡屡被恶人欺辱、强暴、恐吓,直至最后悲愤跳楼自杀,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因内心那块最柔软的地方被撕扯而破防、愤怒,更何况是肩负法律监督神圣职责的检察官们。这时候,守护“民心”就是守住法律底线,成全“民意”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第二十条》的创作灵感来源于2018年的“昆山于海明反杀案”“福州赵宇正当防卫案”“涞源王新元等人反杀案”,正是这三个典型案例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刑法“第二十条”,以此推动司法界对“正当防卫”作出更加精准的认定和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让那些“正当防卫者”从此不再流血又流泪。
较之司法理念、法律条款,这部电影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对生活画面“吵闹式”的日常展示。可以说,正是影片中那种无所不在的“憋屈感”,历经一点一滴的渗透和铺垫,当韩明在听证会上面对质疑终于打破沉默,如火山一样“爆发”:“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一共452条、56681个字,从头到尾写的不就四个字——公平正义吗?这难道不是每一个老百姓想要的吗?”如此,才会让观影者的情绪得到了一次酣畅淋漓的大释放。当然,这里也要感谢导演没有落入大团圆的窠臼,没有让韩明的儿子与校园霸凌者张科“握手言和”,还是让韩明的妻子李茂娟“走”进了看守所,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不冷静,付出应有的代价……现实,本就如此。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当影片高潮,检察官韩明在听证会上的这句话铿锵落地,电影院观众席上自发响起掌声的那一刻,作为一名检察官的职业尊荣感油然而生……那一刻,观影者们眼中饱含的热泪,胜过千言万语!
(作者系河北省张家口市检察院 王伟)
(来源:河北省张家口市检察院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你评我说·检察官看《第二十条》】那一刻,胜过千言万语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