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产业
每经记者:石普宁 每经编辑:梁枭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形态,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3月28日,在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创新发展与国际传播论坛——新洞察、新趋势、新征程”上,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微短剧已经跨越了最初的发展阶段,并在快速发展中逐步走向成熟,一个新产业的黎明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深度合作媒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到,论坛现场座无虚席,两旁过道站满听众,前排还有不少人选择席地而坐。
微短剧开始走向成熟
“在直播和短视频这样一个新的整体网络发展大趋势之中,微短剧已经有了巨大的影响。”张颐武表示,作为一种新形态,微短剧创造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空间:用极短集的方式来讲述一个长故事,并主要以竖屏呈现。而在这背后,中国网络文学20余年来积累的大量素材与题材,为微短剧的“爆款”类型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多年来网络大电影等形式的不断探索与尝试,也为微短剧提供了重要动能。这些要素深度结合,创造了新的影视类型和新的网络文化形态,“对于整个中国影视产业和互联网都具有重大意义”。
张颐武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石普宁 摄
在张颐武看来,微短剧已经跨越了最初的发展阶段,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而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向,一是微短剧爆发性增长,带来了竖屏文化的新赛道;二是微短剧逐渐主流化,变成了一种新传播和新类型;三是出现了一些代表作品;四是扩张势头仍然明晰,新技术如大数据、AI等应用前景广阔,“这四个方向说明微短剧赛道有了一个很好的前景。”
值得关注的是,微短剧已经具有全球性,成为一个全球讨论的热门话题,并采取交叉和平行相互渗透的新方式在国际传播。具体来看,这是指在国际传播中,微短剧具有明显的中国基因,基本题材也来自中国网络文学。而在不同国家,则会动用本地的编剧、演员,把中国的素材进行重新创作后,利用本地的资源来制作。“这种形态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韧性,且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清晰。”张颐武说。
让行业本身先做大
微短剧的活力,首先体现在总体主题正面,社会效果积极,典型代表如《逃出大英博物馆》;其次是微短剧带来的影视制作模式的全面转型和互联网化,对其生产模式、传播模式、发行模式、收入模式等整个产业链都带来了深刻变化;再来是带来了新的增长和文化消费的新形态,比如改变了此前内容付费的模式;此外,微短剧的活力还体现在成本低廉化、制作快捷化、传播短线化、受众小群化等特点上。
与此同时,张颐武也总结了微短剧目前面临的七大问题。从微短剧本身来看,首先是题材重复,同质化严重,大量剧目集中在一些网络文学的固定题材中,缺少创新的作品;其次是制作粗糙,整体质量不高,缺少突出的佳作,这也是全球媒体目前关注的焦点;此外,价值观存在局限,有待提升的作品大量存在。
图片来源:腾讯供图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首先是存在相当多的不规范现象,包括盗版、抄袭在内等时有发生;其次是微短剧的发展缺少正面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快速逐利倾向比较严重;同时,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行业协会和相关管理机制等有待健全,平台的正面的作用还有待发挥;最后,对于微短剧的出海和国际化还缺少支持和激励。
在此背景下,微短剧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多方努力。“支持是最重要的,设底线当然也很重要,但还是要支持这个行业本身做大,让它能够良性地快速发展,”张颐武提道,在支持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并对微短剧的企业、人才和平台等相关方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加大对微短剧出海和国际化的激励。
“现在AI等技术的使用,实际上都是创新。微短剧的核心在于不断地创新,因为这个形式本身就是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形态。微短剧正在培育新观众,这同时也在支撑着微短剧的发展。”张颐武总结道,“微短剧是未来,但是是成熟的未来、当下的未来,一个新产业的黎明时代已经到来了。”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谈微短剧:一个新产业的黎明时代已经到来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