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后腿,文盲,片段,王一博,剧宣
由王一博、李沁、王阳主演的谍战剧《追风者》日前火热开播,由于男主魏若来也是金融能手,因此,不免想到之前由胡歌主演的热播剧集《繁花》。
不过,相比起《繁花》眼花缭乱的电影叙事手法,大男主事业有成又有美人相随的光环设定,《追风者》平铺直叙的呈现风格,男主平实亦不刻意掺杂风流韵事的设定,似乎更容易让观众入戏。
虽然在《追风者》中也有考场失火却只有男主一人会逃生,其他人等着他救这种让人无语的桥段,但整体观感仍然不会让人觉得男主是个天龙人,开了金手指。后续自主分析出沈图南的商业策略,也算有理有据地突出男主的才能。因此,在综合表现上令人信服,这是《追风者》的一大优点。
《追风者》看完六集后,觉得王一博、李沁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同时,通过六集中的三个片段,甚至逐步觉得王一博演活了魏若来这个角色。可惜,演员剧中给力,剧外宣传却将夸王一博扛剧词条中的“扛”错打成“抗”,再次引发本不必发生的“文盲”嘲讽,实在让人遗憾。
下面,小炒就给大家具体谈谈以上感受。
1李沁适合沈近真
李沁之前在《请君》中饰演一个男人婆,真的很违和。这次演的沈近真,无论是一出场拉男主同上黄包车的一点小机灵与活泼,还是队友被杀后懊恼又再次请命的坚韧与倔强,可谓都恰到好处地将自身性格特点与角色相融合了。
再加上始终清脆有力的台词功底,沈近真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一次出现,都会让人觉得李沁这个角色选对了。
两相对比之下,也不由得让人感慨。演员想挑战不同角色的精神固然可嘉,但若想将性格中的某一面进行盲目地挖掘与放大,效果未必理想。
转型不应成为一种压力,也不应成为上进的绝对标准。演员李泽锋曾公开喊话不想再演渣男,后续也在《好事成双》中演出了另一种“杀红了眼”气质的渣男。
演员将自己适合的角色演出不同这是另一个level,然而,能将适合自己的角色演得让观众看得舒服,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希望演员们能明白,在舒适区求稳并不可耻,也不一定比转型更适合自己。
2魏若来到来,人生归零
而王一博,不仅是让人觉得他演了适合的角色,还额外给人带来了一种人生归零的感觉。
魏若来的到来,让一切好像回到了他在《人间至味是清欢》时,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样子。没有爆红成为顶流、没有被嘲笑成“绝望的文盲”、没有在红毯上行色勿勿、没有在颁奖台上心事重重短短数语、只有一个一开始就让人感觉演戏很灵的演员王一博。
他回来了,或许不是笑容,但是,他回来了,一个鲜活的演员又站在了观众面前。这种感觉确实很奇妙,也出乎人的意料。
3片段一:爆头
如果说《追风者》的“风”,目前看来是“风投”的“风”,不是让男主出“风头”的“风”。那么,王一博演的魏若来,让人看到了“若”是“举重若轻”的“若”。短短六集中,有三个片段,让小炒逐渐觉得王一博演活了魏若来这个角色。
第一个片段是第一集开头,魏若来亲眼目睹良叔手下,将做假账的会计一斧头爆头,脸上的微表情与收紧的双肩演出了害怕与恐惧。这个初印象,至少会让人觉得王一博演技并不像之前传得那么差。
不少演员在演大开大合、有张力的情感戏份时,往往表现不错,但在微表情拿捏上却总是差点意思。“微”意为小,而给微表情的镜头时间也转瞬即逝,对观众而言,纵有一丝不满,但总体瑕不掩瑜也不耽误观看。
那些观众会自动忽略的瞬间,甚至都不配被叫作“原谅”。因为,你在矫情与计较什么呢?不论来自他人的强硬还是自我的审判,人的自我意识一旦遭到质问,有时候就很容易被摧毁。只有当观众无法真心地将演技指向那个“好”字时,或许藏在细枝末节中的理由才会再次涌现。
因此,王一博能演出这种微表情,至少是可贵的。
而且他演微表情的方式,给人一种好像不是套完美模版,像生活中的自然反应,没有刻意演但却让人相信那种真实性的感觉。
当然,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巧合,也并不特殊。
4片段二:炒股赔钱
第二个片段同样出自第一集,周姨炒股失败,出谋划策的魏若来被迁怒。
在这种情境中,话赶话地就会不自觉间说话大声,甚至朝对方吼,这都没什么问题。
但是,许多演员在演被指责的角色的过程中,他会不自觉去放大自身角色的愤怒,并且反唇相讥,带给观众的是那种在现实中体验到的隐隐不适感,是某些男性稍感冒犯就破防、暴怒得如同魔鬼般的样子。我帮你还有错了?你不领情我就要骂死你让你知道是谁错了!
但是,这种表现又往往赢得不少人的认同,觉得好像本该如此,尤其是那些被他们如此对待的对象也默默接受了。这就像上文说的微表情表演不到位,却因是细枝末节而被忽视一般,如此现状,虽不为大多数人在意,却始终让人有一股如鲠在喉之感,在每一次撞见时被激活。
因为觉得好像并不该如此,本来是小事一桩,却过分上升自我感受,用成倍的愤怒去对待你心中的理亏者,个人觉得这并不是君子所为。
我们固然不能剥夺他人愤怒与失望的权利,但是,一朝变脸便自私得只顾自己,用粗暴的态度站在道德制高点让被施予的对象有苦难言,这是一种超过范围的过激表现。
在哑忍与疯狂发泄之间不是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为何一定要满脸狰狞、散发戾气呢?
因此,当王一博演绎同样的情境,他让魏若来既表现了自己的委屈,他说话变得大声,又在语气中夹杂着些许歉意而不是愤怒,让人觉得这才应该是我们期待的表现。
再结合第一个片段,就不由得感叹,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发现,王一博在演戏中的情绪表达,一直是到位与正确的,这点在表演过程中十分难得。有时候演员因为对角色处境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的表演偏差,呈现的效果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
为什么有些演员在演正派角色时,却会给观众一种“小人得志”的感觉呢?这可能就是某时有一种过于凌驾的表现,而使得“正义”变了味。不是说他们演技不好,而是他们在情境中的表演与观众对剧情逻辑与角色人设的预期存在不同。
因此,当观众遇到了符合心理预期的表演,自然感到欣喜。
5片段三:告诉车夫哥哥真实身份
如果说第一个片段,只是一种常规的合格表演,他并不足以让王一博显得特殊;第二个片段,虽然王一博演得让人舒服,但这种认同感并非百分百归功于对他的肯定,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日常生活与其他影视剧的观察的话。
那么,第三个片段便真的让人开始意识到,是王一博而不是别人,让魏若来这个人物显得独具特色。
这个片段就是第六集魏若来告诉七宝街的车夫好兄弟阿文,不幸去世的哥哥魏若川是地下党员。
这个片段看上去挺微妙的,观看过程中会让人有种看得一愣一愣的感觉。因为好像猜不到魏若来接下来要说什么。
看完后,略一品味,又觉得蛮有意思。真的要这样说吗?好像又很合理。
但不论哪种,都不会让人像看别的类似桥段一样,在心中实时吐槽,大哥,你直接告诉他了是不是傻呀?你就不怕被阿文卖了吗?
反而会让人完全突破这种吐槽,让无论是剧中的阿文还是剧外的观众,产生一种莫名的信任感。那就是魏若来肯定不是革命党,他说的都是实话。
相比起冲上热搜的“魏若来被打”,这种一眼就能看出是为了,增加沈图南对魏若来信任值的桥段,这个片段三应该本意并无这种意图,所以,这就是微妙所在。
王一博在《追风者》中表演的魏若来,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他并不傻,也不是机灵或者莽撞,好像在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里表现出了内核的“稳”,但又在看似平淡自然的表演中,慢慢展现了这个角色的魅力。这种演法可能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无足轻重,但越到后面越发觉得有种举重若轻之感,就是在不经意间让你看到了他的好,让人觉得王一博演活了这个角色。
6剧宣“扛剧”写错字被嘲“文盲”
俗话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剧宣将热搜词条中“扛剧”的“扛”错打成了“抗”,虽然这是剧宣的失误,但是,仍然难免使得主演王一博被连带着嘲笑。剧中王一博表现不错,但剧外还是被坑了。
其实,之前王一博被嘲笑的“绝望的文盲”事件,当时他并不涉及对汉字的认知错误的问题。但是,网友觉得无法对饰演的角色进行解读,也算文盲的一种,因此进行嘲笑。
现在,剧宣直接打了错别字,等于是直白地演绎了“文盲”的原本定义,所以,一旦出错,就会与“文盲”挂钩,就会不出意外地与本剧主演并且长期被嘲笑“文盲”的王一博相关联。谁会管这其中的差别呢?
因此,就算有自来水说,“《追风者》这个剧不错,你去看看吧,不看你可能会后悔的”,你猜吃瓜网友会被打动吗?不会的,“文盲”标签太根深蒂固,“文盲”操作又再次雪上加霜。错过一部可能的好剧不算什么,反正眼前不恶心到自己更重要,这大概才是网友的心理常态吧。
当偏见深植于心,并影响方方面面的选择,这虽然有时会使人错失一些东西,但也算人之常情,我们也无法在一朝一夕之间去改变偏见、阻挠他人选择的自由。但至少,不去额外加重偏见,是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与规避的。在善意的驱使下关心他人的缺憾,这未必不算一种格局,但先做好自己才更踏实,否则,哪怕大爱无疆都会被猜疑动机、被厌烦成多管闲事。
所以,这个原本不应该发生,也应该在剧播前就该想到要避免的问题,为何会发生呢?
希望剧宣在之后还是长点心吧!
因为不是任何观众都能不受外界影响,都能怀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看一部剧,并且愿意给每一部剧几集的审判时间的。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追风者:王一博六集三个片段演活魏若来,剧宣“文盲”拖后腿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