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五十年,莫属,金庸剧
独孤岛主
在1980年代-1990年代的两次金庸作品改编剧集潮流里,香港无线电视纠合台前幕后强大阵容,将金庸几乎所有长篇武侠小说都搬上了荧光屏,也因此成就了一大批堪称典范的角色。
因这些角色的广受欢迎,担纲演出的演员们也随之家传户晓,今日已经成为影视业神话的梁朝伟版韦小宝、黄日华版郭靖、古天乐版杨过以及吕颂贤版令狐冲等,甚至是金庸文学影视化脉络里最顶级的范本。
这其中,黄日华一人跨越两个时代的改编潮流,在电视荧幕上(也在电影银幕上)饰演金庸笔下主要角色达六次之多,在无线电视/邵氏电影的金庸作品序列中算得上绝无仅有。
考虑到黄日华出道的1980年代初,正是香港影视业历经剧烈洗牌与全面转型阶段,无线电视以中篇长度剧集力捧新人演员的策略在「五虎将」等新晋小生演员身上表现明显,因此在80年代的这波改编潮流中,剧集主角及重要配角几乎都被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电视新贵包揽,比如黄日华、苗侨伟分饰郭靖、杨康的《射雕英雄传》,比如汤镇业、黄日华分饰段誉、虚竹的《天龙八部》以及梁朝伟、刘德华形成最早期二人「双雄斗戏」格局的《鹿鼎记》等。
《鹿鼎记》(1984)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然是1983版《射雕英雄传》,黄日华也因此成为大众心目中最佳「郭靖」荧幕代言,但这并不他第一次参演金庸剧。1982年无线的《天龙八部》中,黄日华即已经饰演三大男主角之一的虚竹。当时的第一号男主人公萧峰由资深的功夫片演员梁家仁扮演,梁是1940年代生人,无论表演经历还是个人气质,都相当符合萧峰这样的饱经沧桑硬汉形象。
《天龙八部》(1982)
当时的黄日华,尚处在表演生涯的最初阶段,虚竹在《天龙八部》中的角色塑形,相对性格内敛,外化存在感没有那么强,需要动用的表演技巧也不甚复杂。黄日华在这一版《天龙八部》中,相对稳定地完成了角色塑造过程,举手投足,已经可以见到后来《射雕》里憨厚坚毅的郭靖影子。
这部剧也初步展示了黄日华表演风格里比较平直的情绪转换,同时也隐约能令观众感受到隐藏在规范的一招一式下的爆发力。
《天龙八部》(1982)
到了次年《射雕英雄传》阶段,黄日华需要应对的角色成长逻辑显然更为复杂,郭靖需要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逐渐从江湖风暴与家仇国恨里蜕变为「侠之大者」的领袖人物。这是金庸小说之所以风靡整个华人世界的精神密码,对演员来说,也不只是在一部「武打剧」里完成角色最原始的起承转合那么简单。
《射雕英雄传》(1983)
《射雕英雄传》分三部播出,同长达50集的《天龙八部》一样,《射雕》更长到59集,在中篇剧集主打的年代,仍然是tvb长篇叙事的王牌节目。今人多数记得的是已经去世超过三十年的翁美玲饰演黄蓉的一颦一笑,但若没有一个时时处处用憨眼看世界的「老实人」郭靖在她身边衬托,相信亦无从建立黄蓉的经典形象。
《射雕英雄传》(1983)
黄日华在《射雕》中的表现,按照今日的影视表演标准来看,未臻完美,但正是郭靖这样一个金庸笔下被写活了的厚道性格人物,在黄日华一板一眼诠释出来,神奇地严丝合缝。
《射雕》中不乏性格复杂、诡诈角色,从江南七怪到东邪西毒及至沙通天等,各类对手戏中彰显郭靖性格里的大智若愚。以当年无线「五虎将」各自的「本色」气质而言,黄日华也是最贴切的。事实上,无线电视由王天林、萧笙监制的若干金庸剧里,一个最大的特色便是演员与角色气质的高度适配,汤镇业之于霍都、梁朝伟之于张无忌,连同黄日华的郭靖,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射雕英雄传》(1983)
在1980年代中期,黄日华出演了邵氏电影《新飞狐外传》的胡斐以及无线电视《碧血剑》的袁承志,演出水准并未能达到《射雕英雄传》的高度。
一部分原因是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因应当时电影片厂制度的没落而将短平快的剧作心态加诸角色,令黄日华饰演的胡斐成为工具性的「少年英雄」,而《碧血剑》中的袁承志也在故事线索的混乱改动中成为扁平化的人物形象;另一原因则正是黄日华身为演员自身的表演模式问题,在《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中,他的某种程度「本色」演出模式,与角色所需要的天然雕饰感是一致的,而且在这两部作品中,虚竹与郭靖正是金庸着力要塑造的「璞玉」气象凝结之所在。
《碧血剑》(1985)
而《新飞狐外传》所赖以根植的原作《飞狐外传》里的胡斐,有一条相当完整的成长线,电影截取甚至改造了其青少年经历桥段,因此造成角色设定要素自身的紊乱,黄日华在其中呈现出明显的表演技巧上「无所适从」状态(当时出演邵氏末期生产影片的所有演员都是如此)。
《新飞狐外传》(1984)
《碧血剑》原著对角色的个性建立相对金庸其他作品本来就比较薄弱,剧集更凸出了小说中并未出场的金蛇郎君夏雪宜,且以「五虎将」中外形至为阳光帅气的苗侨伟来担纲此角,造成观众观感中对袁承志木讷情态的刻板印象。
《碧血剑》(1985)
在重启金庸宇宙角色之前的长达十多年时间里,黄日华其实出演了无线电视历史上数部超重量级甚至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贡献出了一连串经典角色,比如《义不容情》《马场大亨》等。
他的表演也在此期间进一步被落实为爆发力极强的电视剧格式,甚至可以适配韦家辉式的癫狂角色。金庸武侠作品里的人物,正是缺乏《马场大亨》这样面对现代化资本世界的异化类型,因此,黄日华在金庸剧中,其实并不能非常完美发挥其厚积薄发的表演动力。
《马场大亨》(1993)
直到第二个版本的《天龙八部》出现,黄日华以萧峰的形象再次登场,此时已经是1990年代中后期,无线电视在此剧中引入了相当多的现代电视剧拍摄观念,从动作场面到剧作结构及至演员的表演形态,都较80年代有了质的飞跃。
黄日华的萧峰,秉持了黄日华全神贯注的角色美学塑造方法,将「大义凛然」由血骨肌理向外投射出来。人到中年的黄日华,在此阶段也褪去了早期饰演角色身上的莽撞气息,非常恰到好处诠释出作为第一男主角的萧峰身上的刚正不阿、临危不惧。
《天龙八部》(1997)
新翻拍的这部《天龙八部》更开创了无线电视二十年未曾染指的电视戏剧三一律,聚贤庄一段,长达数集,事无巨细展示各色人等前世今生。闪回手段在当时的华语电视剧中被用到登峰造极。黄日华甚至一份分饰两角,同时扮演萧峰和他的父亲萧远山。
在电视剧最辉煌时代的末期,叙事、表演、编导手段全方位升级带给观众视听的狂轰乱炸,直接提升了黄日华的「港剧一哥」地位,他的萧峰,成为至今无人能够超越的标志性金庸角色,远较当年的梁家仁来得深入人心。
《天龙八部》(1997)
及后黄日华又客串了世纪末无线电视《雪山飞狐》中的胡一刀,以同样的北方装扮与风发意气诠释了与苗人凤惺惺相惜的一代磊落英雄。港产金庸剧在新世纪后迅速落潮,黄日华也进入表演生涯的沉淀期,并不像前二十年那样高产。
《雪山飞狐》(1999)
最终黄日华的金庸武侠形象定格在与他年龄气质依旧非常相符的中年正气大侠,是对其二十年来古装角色表演生涯的总结。如上所言,黄日华的表演并未达到现代主义末期那样多义复杂的美学高度,却在金庸剧的两次改编热潮中准确把握住了角色的内在气质,致令他出演的多位金庸笔下角色成为观众及读者眼中的「最佳诠释」。纵然间中不乏失败的演出案例,但在香港演员文化图谱中,「黄日华演的金庸人物」成为持续数十年被讨论的对象,毕竟是绝无仅有的。
天时、地利、人和,悄然发挥并证明了作用。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