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这部,去看,黑暗,日子
“当人的某一面陷入黑暗时,他身上的另一面就会被郁闷之火点亮,如果他不去为恢复原来的状态与之对抗,不去分析发生的变化,那原先的他便会消失不见……”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在春天》
I:我们如何度过黑暗的日子
这部剧叫《近乎正常》,一部曾斩获托尼奖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曲,以及普利策最佳戏剧奖的作品。
我是去年春天在北京看的。最近它又开始上演了。
去年那会儿说是春天,但其实有些冷,我记得那天晚上还飘了一点雪。
为了验证记忆,我打开手机相册,果然发现自己当时拍了一小段视频。
雪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说毕竟少见,于是但凡遇上,就会条件反射掏出手机,但也许还有一个原因。
去年春天去北京,也是几年来第一次重出远门。多少有点不习惯,对什么都感到陌生而新鲜。也许我把这趟观剧之旅也当作了个人生活的一次重启。于是在这场雪,还有这部叫《近乎正常》的剧身上,我都投射了一点心境和期望。
期望我的生活,也回归到近乎正常。
“长夜尽头,总会有光”,这是《近乎正常》当时的宣传语。那晚的雪是在看剧之前下的,我拍的小视频时间显示为18点35分17秒。像是一个暖场,夜空是黑暗,那些雪片是闪烁的微光。
但起初,我对“长夜尽头,总会有光”这句宣传语有些疑虑和担心。
《近乎正常》的剧情不复杂:
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爸爸事业顺遂,妈妈美丽贤惠,女儿学业有成。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整个家庭如履薄冰。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症的妈妈长期被疾病折磨,其他家庭成员受此影响,同时还各有各的烦恼。于是,这一切矛盾在一个特别的日子爆发了……
我之所以担心那句宣传语,是担心它将《近乎正常》这部剧简单化,让还没看剧的观众产生心理预期,认为它会是个happy ending的治愈故事——故事结局妈妈的疾病痊愈,一家人皆大欢喜之类。
剧情当然不是这样。剧中人经历了一场风波,他们在未来肯定还会经历更多。你能想象得到,风浪还会再来,这个家庭也并非坚不可摧,但他们越来越了解风浪是什么样,并且会携手应对。
事实上,我对宣传语的担心,在看剧的时候已经打消了。
一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让我无暇分心。
妈妈这个角色我印象最为深刻。双向情感障碍的特点是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交替或同时出现,在躁狂状态下,患者精力亢奋,情绪高涨,易怒,冒险行事……抑郁状态,患者情绪低落、悲伤、空虚,失去行动力,丧失乐趣,以及更加严重的情况。演员在表演时,一不注意就会用力过猛,让观众出戏。
演妈妈的演员,让我不再去想双相障碍的病症定义,而是以一个人类对另一个人类的关心,去试着想象那种身心的焦灼。就像是在看一个人走钢丝,你要么从一开始就别过脸去,你一旦在看了,会一直看下去。
此外,《近乎正常》是个音乐剧,除了故事情节和人物表演,舞美和音乐,乃至所有这些元素结合而成的整体,都是观众评价它好坏的标准。说白了,不能只从看剧前所获取的文字信息来整体预判这部剧的表现。
我记得演出开场那阵子,我专门留意了舞台。那个光鲜亮丽的舞台,始终都有阴影的存在。还有那双贯穿始终的眼睛,它们像是看着剧中的人物,又像望着远方的观众。眼神漠然而空洞,似乎对台上台下发生的一切都不关心,但你闭上眼,又好像觉得那双眼睛里有一些悲悯。
这些细节在这部剧里还有很多可以体会。
《近乎正常》的确有治愈的成分。那些部分是与观众的共振,让观众体会到剧中人的痛苦和困境。也许我们都有过像剧中的妈妈那样失去自我,感到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时候——当然,这跟双向情感障碍的痛苦绝不能混为一谈;我们也都过青春叛逆期,也许曾像剧中女儿那样性格孤僻;我们也会像剧中的爸爸那样,平日里扛着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这些苦难并不相同,但这种共振会让我们少一点孤独,成为彼此诉说的对象。
《近乎正常》也并非全程让人紧绷神经。我还很有印象的,是女儿和她男友之间的互动,他们每次唱歌呼应,都让人心头一暖,像是哪儿融化了一小块。
所有这些,都让我觉得这部剧比我预期的还要好看。
并且,《近乎正常》之于我似乎还有某种后续。比如最近我看的书里,就有两本让我想到了这部剧。它们不是什么紧密的关联,但犹如回声。
一本是挪威作家克瑙斯高的《在春天》。
在书里,克瑙斯高情感丰沛地讲述了女儿出生之后,一个春日事无巨细的日常,以及在女儿出生前后,妻子抑郁发作,一家人是如何度过了那段黑暗的时期。
那段黑暗,与《近乎正常》里的如出一辙。
另一本是个跟音乐相关的文集,《This Woman's work》。我没想到里面收录了一篇小说家李翊云的文章——因为恰好在之前看了她的《我该走了吗》。
她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儿子Vincent。Vincent在五年级时将音乐剧带到了家中。他很喜欢《悲惨世界》,接下来的几年,他们周末时常会看《悲惨世界》音乐剧,有时候只是当做一个背景音。
她也把雨果的原著介绍给了儿子。Vincent爱上了这本书,初中前的暑假就读过三遍。后来,他们还去了雨果故居。在Vincent的书架上,一直放着一本《悲惨世界》和雨果的半身雕像。
2017年9月,李翊云在伦敦本想去西区看《悲惨世界》,但后来决定不去,因为想以后跟儿子一起看。谁知道她从伦敦回来四天之后,Vincent就去世了。从那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完整地听《悲惨世界》,但有时候,觉得自己足够坚强时,她会听上一小段——最后所有年轻人都被杀死后的那一小段。
李翊云让我想到《近乎正常》有两个原因:
一是她在这篇文章里有段话,大概意思是,音乐、书籍,等等,这些艺术形式,都是生活的占位符。人们在经历某些事后,也许无法面对一些事物,就像她不再完整地听《悲惨世界》,但人不是跟生活的占位符搏斗,而是跟生活本身搏斗。
想起此前我对“长夜尽头,总会有光”那句宣传语的疑虑,会觉得自己是钻了个牛角,掉进了语言的陷阱,那种多虑其实并不重要。我在看《近乎正常》时候的真切感受才更为重要。
另一个原因,是李有次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阅读别人的生活,是一种慰藉。于是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词才更准确地描述了《近乎正常》给我的感受。
《近乎正常》,《在春天》,李翊云的文章,这些生活的占位符,以及它们所属的那个集合,都给我以慰藉。
“当人的某一面陷入黑暗时,他身上的另一面就会被郁闷之火点亮,如果他不去为恢复原来的状态与之对抗,不去分析发生的变化,那原先的他便会消失不见……”
这是克瑙斯高写在《在春天》里的一段话。
II:音乐剧《近乎正常》的亮点
《近乎正常》中文版音乐剧的出品方是“七幕人生”,喜欢音乐剧的对此想必不会陌生。我还记得多年前在一个小小的剧场看《我,堂吉诃德》那部“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音乐剧,那也是七幕人生引进的第一部百老汇经典音乐剧。
自那之后,七幕人生不断引进推出优秀的剧目,《Q大道》、《音乐之声》、《玛蒂尔达》、《狮子王》、《摇滚莫扎特》,等等。
曾荣获戏剧音乐剧顶级奖项
如此前介绍,《近乎正常》获得过3项托尼奖大奖和普利策戏剧奖。值得多提一嘴的是,它也是21世纪第一部获得普利策戏剧奖的音乐剧。
百老汇顶配制作班底
这部由汤姆·基特(Tom Kitt)作曲,布赖恩·约克(Brian Yorkey)编剧和作词的音乐剧,此前已在百老汇演出共733场,巡演四大洲。
汤姆·基特和布赖恩·约克
除了凭借《近乎正常》获得的奖项。他俩在别的项目上也颇有成就。
汤姆的另外两部作品《如果/那么》和《海绵宝宝》也曾获得多个托尼奖和外围评论家奖的提名。在2021年,他曾凭借点唱机音乐剧《Jagged Little Pill》的编曲斩获了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布赖恩制作的《十三个原因》则获得过2018年美国电视学院奖的殊荣。
约瑟夫·格雷夫斯
《近乎正常》的导演约瑟夫·格雷夫斯(Joseph Graves)是美国著名戏剧导演、演员和编剧。他是位莎士比亚剧专家,曾在北京大学外国戏剧与电影研究所担任艺术总监达15年之久。在国内导演戏剧作品也已经有了60余部。特别提一下他创作和主演的英语独角戏《一个人的莎士比亚》,此前已在国内百余城市上演了数百场,感兴趣的可以留意留意。
Mark Wendland
《近乎正常》的舞美、灯光和音响也值得说说。舞美设计师Mark Wendland,曾以《近乎正常》和《威尼斯商人》两获托尼奖提名。灯光设计师Kevin Adams,曾四度获得托尼奖最佳灯光设计奖,《近乎正常》百老汇首演版的灯光设计也曾获得托尼奖提名。
Tony Gayle
《近乎正常》的音响设计师Tony Gayle,则是在去年刚刚以皇家莎士比亚出品的舞台剧《龙猫》获得了英国奥列佛最佳音响设计奖。
程何
《近乎正常》的中方制作班底经验也是颇为丰富。特别提一下译配程何,她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位职业音乐剧译配。她译配的作品有《我,堂吉诃德》《近乎正常》《美女与野兽》《音乐之声》,等等。她还写了本书,《程何极简音乐剧手册》,我之前买来看了,是本不错的音乐剧入门书。
III:购票信息
差不多介绍完了。
总之,《近乎正常》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剧,推荐大家去看。
今年这部剧上周末已经在深圳开演了,接下来会到广州、北京和上海。
本周末3月29日和3月30日会在广东艺术剧院上演。
2024.4.5 - 4.14 北京·北京二七剧场
2024.4.19 - 4.28 上海·上音歌剧院
照例放上购票信息,长按下图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购买。这是个专属票价,480元票档及以上限时享有9折优惠。
期待大家看完之后如果喜欢,可以介绍给你们的朋友。
此外,今天文章里提到的书《在春天》,各位感兴趣也可以找来看。
最后来个小小的互动:
说一部你最喜欢或者最想看的《七幕人生》的剧,我会从留言里选三位朋友出来,每人送一本《在春天》以及《近乎正常》的场刊。
祝大家春天有好书读,有好剧看。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为什么我很推荐你去看这部剧,以及,我们如何度过黑暗的日子……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