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影帝,谷底,尺度,口碑
来,敬请欣赏《演员请就位》之表演“教科书”版:
王千源。
女儿去世时。
声嘶力竭。
停尸间里不管不顾,抱起女儿的尸体就要带她回家。
被警察追捕时。
声带嘶哑。
几乎是吼着对警察说出那句话:
我再也见不到我女儿了
这样青筋暴起的愤怒、欲哭无泪的悲伤,让不少观众觉得:
炸裂,但炸了个寂寞。
仿佛是刻意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与愤怒,让人无法信服。
等等。
看了上面两张截图,你或许会觉得,这个演技还不错啊,是不是?
这样的演技,不比流量们强?
问题或许就出在这里。
毕竟电影不是短视频,也不是演技类综艺的片段呈现,它是一个整体。
而当这个整体千疮百孔。
且畏首畏尾。
那么感情的爆发越激烈,就会越容易让人感到苍白。
以至于观影过程中不停怀疑:
王千源,你到底哭个啥啊?
彷徨之刃
01
先说王千源的哭。
按道理说。
在《彷徨之刃》设置的语境里,这样的表现本该一点问题都没有。
毕竟。
这是十足的人间惨剧。
故事说的是王千源饰演的李长峰与女儿相依为命,即便家里没了母亲,但父女俩依然相处融洽。
父亲开明。
女儿也开朗。
但突然有一天,迟归的李长峰发现女儿不在家中。
打电话,关机,找同学,说她早已离开。
她去了哪里?
李长峰没有想到的是,再见到女儿时,她已经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不但被注射大量药物。
而且还曾被轮奸。
作为一个单亲父亲,这样突如其来的变故,谁受得了?
一个花季少女。
就这样被人糟蹋蹂躏而凋谢了。
于是他每天都去警局门口蹲守着,希望知道案件的发展,想知道凶手到底是谁。
可结果呢。
警察以“不能透露案件让当事人悲伤”为由,就是不告诉他。
怎么办?
就在此时,他收到了一条神秘的短信,揭晓了背后的凶手:
两个十七岁的少年。
△ “李宏伟”已一门心思走上了牢底坐穿路线
原来,这是一起随机的“猎艳”行动。
几个未成年人闲极无聊,于是决定去地铁站门口蹲守,弄几个女孩回来“玩玩”。
恰巧,李长峰的女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于是二话不说。
几人用药物迷晕了女孩,并将她绑上车,囚禁在一所房子里。
迷奸?
好像还不“过瘾”。
两人等女孩醒来,才正式对其实施性侵与虐待,并用手机拍下整个过程,留待日后欣赏。
谁知道暴力过猛,让女孩毙了命。
他们便将女孩抛尸河中,自己呢,继续寻找下一个“猎艳”目标了。
是的。
失去女儿的彻骨悲痛,与少年之恶的肆无忌惮对照起来,足以构成李长峰达到顶点的悲伤与愤怒。
杀女之仇怎么能不报?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观众其实很能理解王千源的表演方式。
毕竟复仇这事,天经地义。
但问题是,理解归理解,情感又归情感。
我们在理性上可以理解王千源的嘶吼,但在情感上,却又无法感同身受他的悲伤,并质疑其“过火”。
为什么?
或许问题不在于故事与人设。
而在电影本身。
02
《彷徨之刃》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原著小说,2004年出版,先后改编过日影版、韩剧版、日剧版,三个版本的影视作品。
可以算是东野圭吾最火的作品之一。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改编?
因为它说的不止是一个苦情故事。
而更多地,是将社会、法律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摊开来,直击现实问题。
这在国内改编版本中也有体现。
影片中有一段情节看起来很夸张,甚至很无脑:
当三个有计划的行凶者杀人之后,会合的场地竟然是知情者楼下的小区,而在谈到杀人的时候,居然放声大喊:
“我们又不是故意的!”
是不是很离谱?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段情节的确很失败,但导演的意图其实也能想象:
展现少年的肆无忌惮。
于是,影片通过一个个情节点出了少年之恶背后的原因。
比如权力。
其中一个少年的父亲在警局来去自由,张口就是对梁警官(王景春 饰)说要从轻处理。
这个父亲何许人不知道。
但这样的行事做派,难免不让人想到当年“我爸是李刚”般的庇护。
比如黑势力。
影片中有一位行走在黑色地带、拥有一整条黄色影片产业链的“大哥”。
他是这几位少年的保护伞。
恐怕,也是少年之恶的催化剂。
比如社会。
电影最后出现了一个被囚禁的女孩,在警察实施抓捕时居然通知罪犯,让他快逃。
为什么?
因为只有坏人逃跑了,她被性侵的影像才不会被别人看到。
陈旧的社会道德观念,以羞耻拿捏女孩们,让她们及父母不敢声张、不敢报警。
但仅仅如此吗?
不。
还是前面的那个场景,少年紧接着说的那句话才是东野原作中的核心话题:
没到十八岁就没事
是的,《彷徨之刃》的这把刀子,指向的其实是法律。
未成年人犯罪可以轻判。
而这样的轻判,也成了许多未成年人肆无忌惮犯罪的倚靠。
原作中有一段情节可以看作是父亲复仇的动机阐述,那就是他杀完第一个少年后,写了一封信到警局,指出了日本法律的矛盾之处:
法律与其说是惩罚罪犯,不如说是给这些少年犯“改过”的机会。
但与此同时。
受害人心理的创伤,又如何填补呢?
于是他才会宁愿被抓,也要抢先一步找到那个恶毒的少年。
执行私刑。
而不是让他随随便便就逃过惩罚。
法律会制裁他们
也会给他们机会
没几年,他们还会出来
结婚,生子,做一个好爸爸
可是我女儿呢
她再也活不回来了
她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样的话题我们熟悉吗?
当然熟悉。
且不说影视剧里。
前些年的《少年法庭》,不但冲击着我们“孩子天生善良”的观点,还质疑着少年法的理想与现实。
更直接的是在现实中。
我们每天见到的这些少年犯罪,却无所顾忌的新闻还算少吗?
只是可惜。
这本该重点着墨,且深入探讨的真实,在中国版《彷徨之刃》里,却变成了一种欲言又止的支支吾吾。
透露着一种多场景炫技下的浅薄。
比如影片中两位性侵的十七岁少年,导演找来的是两位三十岁的演员来演。
不是找不到年轻人。
而是担心“少年性侵”的展现会让大众不适。
比如影片结尾,最终解决问题的答案是法律条文的修正。
但电影全程没有讲述一点拉锯的过程。
只用一段回忆模糊地表现出当年法律的漏洞。
再加上影片同时又碎片化地想指向一些社会性因素。
比如李长峰一次次辗转在城市边缘的暗角:
从小镇破屋租到地下室、修车厂和酒店都是黑色交易的驻扎点……
我们几乎可以这么说。
这些浅尝辄止与欲言又止,使得影片本身繁冗无比,无论是阶层倾轧、色情产业还是少年之恶、法律漏洞,没有一条线完整地讲下去。
而这样的繁冗。
直接让王千源声嘶力竭的表演架在了一个虚空的情境之上。
就像是影片的最后一枪。
本该在丛林就解决的枪口,硬是经历了游乐园、小镇长街、废弃工厂,才在几天后的市民广场进行一些过度迟缓的发泄。
这样的迟滞。
让王千源激烈的情绪,显得违和而过量。
03
所以说,大家不满意的真的是王千源的苍白嘶吼吗?
其实并不是。
观众不满意的其实是一个本应该深入探讨的故事,到了这里,却变成了暧昧难明。
这在国产片里屡见不鲜。
比如《孤注一掷》。
它的确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诈骗产业的奇观。
但最后一切好像都归咎于,诈骗者的作恶,和受骗者的无辜和一念之差。
比如《瞒天过海》。
没错,它说的的确是阶层的故事。
可是。
影片设置在东南亚就不说了,关键是,这样的阶层矛盾也没有真的去探讨啊。
所以是因为尺度吗?
好像也不是。
我们明明见到在内地院线中,也有踏出那一步的作品。
《白日之下》。
巧合的是,《白日之下》说的也是一场性侵案,甚至于它没有《彷徨之刃》最后的那道“护符”:《少年法》实施。
它上映之时。
案件的原型张建华直接逃脱了指控,仍旧逍遥法外。
可影片是怎么做的呢?
一方面重现了现实中让人愤怒的结果,一方面直接剑指法律:
我们建立了那么多制度
但你告诉我现在这所谓的制度
最后连一个小女孩都保护不了?
而《彷徨之刃》呢?
在原著中,是警方这个“内鬼”,让施害者何时出现的消息,精准发到了复仇父亲的手机里。
但电影里。
创作者生怕引起哪怕一点点的质疑,于是只让他说着一些绝对正确的话,而失去了原本的声音、原本那些动摇的龃龉。
和故事的真实几乎彻底断联了。
所以说。
所谓的“不能拍”其实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借口。
创作者并非有心想去表达什么。
而更多地,恐怕是觉得这样的现实问题会让观众感兴趣,制造话题,提高票房。
于是什么都提一点。
但最后,又仿佛什么都没提。
什么?
你说这是诛心之论?
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这样的“投机取巧”。
一个共性是。
这些“关注现实”的影片,往往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奇观化。
既然该谈的不去谈,那么,就奇观展现来掩盖现实的核心问题吧。
还是拿《彷徨之刃》来说。
为了显示出受害者的“惨”,影片里不停地播放和呈现着女孩被性侵的场面。
当李长峰来到不良少年家中的作案现场,被王天笑袭击的同时触到了女儿被侵害的录像键。
镜头剪接让父亲被攻击的动作神情与女儿的挣扎、哭叫重合。
我们知道这是要表达故事中的双重不公同时作用于这对父女,但这些设计性的被害者嘶嚎,给人的观感依旧是过度的。
尤其是,只会用这一种手法强调苦难。
当警察来到现场,又是一次意外按下播放,女孩的哭叫再度响彻。
而当女房东来到李长峰的房间,依旧是碰了下鼠标,就播放了女孩的叫喊。
真的需要这样吗?
这样的做法,真的不是制造奇观、耸动情绪吗?
所以啊。
就像《消失的她》《拯救嫌疑人》……我们的电影往往对深层的结构性的不公绕道而行,反而在视觉奇观方面乐此不疲。
如果你去质疑。
他便搬出“不能拍”这面大旗,数落着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这样的投机取巧。
才是我们愤怒的真正原因。
说到这里,Sir忽然想起了一部同样是王千源主演的电影,《钢的琴》。
在那部影片的开头。
本来乐队正在演奏沉重的《三套车》,可忽然被制止了。
因为雇主“不爱听”。
让他们唱点高兴的。
于是,一群原本有故事的人。
用凌乱的步调、冗杂的形式,强行调动起了听众情绪。
完成了一次荒诞的“喜丧”。
而这样的“喜丧”。
何尝又不是,当下现实主义题材的真实写照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标榜尺度炸裂、两大影帝联手上阵,为何这电影口碑还暴跌到谷底?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