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文艺,人间,商业
注:本文有剧透
青年导演顾晓刚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山水图三部曲”之一《春江水暖》在业内获得如潮好评,曾斩获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奖,第32届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还入选法国《电影手册》2020年度十佳影片,位列第7。
《春江水暖》的影像风格深受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美学与叙事手法,让电影成为一幅动态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卷;通过对当地人文风情与日常生活的深入挖掘与细腻描绘,电影展现了人间烟火气与亲情伦理的温情,赋予山水画卷以鲜活的生命力。
首部长片有如此高的起点,顾晓刚的第二部长片、“山水图三部曲”之二《草木人间》自然备受瞩目。
《草木人间》海报
《草木人间》是对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目连救母》的现代演绎,讲述儿子何目莲(吴磊 饰)拯救陷入传销骗局的母亲吴苔花(蒋勤勤 饰)的故事。电影集结吴磊、蒋勤勤、陈建斌等专业演员,电影上映前夕,蒋勤勤凭借此片斩获第17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主角,为电影增加不少热度。
何目莲(吴磊 饰)
吴苔花(蒋勤勤 饰)
不过,对于青年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观众反而可能需要降低一些预期。
戴锦华教授有这么一个敏锐的观察:“我发现很多年轻导演,他们的处女作出手不凡,但是如果他们有机会继续创作的话,经常他们的处女作一直代表了他们创作的最高峰。我们都知道关于文学的定论是,一部天才的作品本身不能认定一个作家。因为你的第一本书是你此前全部生命的准备和累积。到第二部的时候才考察你的才气,你掌握特别媒介的能力,你去虚构,去想象的力量。电影完全一样。我们现在的青年处女作是一个导演此前的生命经验、思考艺术,所有的学习累积,然后第二部、第三部才考验他做一个导演的能力。”戴锦华遗憾地发现,有些导演后续作品“拍得完全背叛自己,完全出卖了自己的有的是”。
观众完全可以放心的是,顾晓刚不属于“背叛自己”这类情形,《草木人间》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定义为“不好”;只是,如果观众抱着《春江水暖》的期待视野观看《草木人间》,有可能感到失望。豆瓣短评上两极分化的评论已经可见一斑。
对于大多数青年导演而言,第二部电影更难成功,一方面是第一部电影是前半生的准备,第二部才是考验能力的时候;另一方面是一个刚成名的、个人风格很鲜明的导演,很可能要面对个人风格与资方的商业诉求之间的平衡难题。
《草木人间》依然体现出顾晓刚不俗的能力。《草木人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人间”(母亲陷入传销之前,母子之间的温馨日常)和第三部分“天堂”(儿子带着母亲挣脱传销、真正寻得内心宁静),在视听语言上保留《春江水暖》的余韵。
大量航拍镜头如同翱翔的飞鸟,以宏大的视角与细腻的捕捉力,引领观众穿越被浓郁的绿色所覆盖的绵延起伏的山脉,俯瞰如琴键般错落有致的梯田茶园,满目新绿,朦胧迷离,灵动非凡。梅林茂的配乐流淌着富有东方韵味的旋律线条,婉约、曲折、含蓄,通过微妙的节奏变化呼应情感起伏,气韵生动,空灵超脱,为电影的意境增色不少。目莲与苔花的故事,在山水画中缓缓铺展开。
《草木人间》最初的海报,延续《春江水暖》的风格
《春江水暖》虽然口碑很高,但没有在院线公映,而是直接上线视频网站;如果《草木人间》整部电影都是第一、三部分的风格,那么它强烈的文艺范,也很难在商业院线上有好的票房回报。这显然会让投资方有所犹豫。事实也是,《草木人间》在最初的筹备阶段曾在资金方面遭遇一些波折。
这是很多青年导演在第二部长片时遭遇的真正挑战: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视觉语言是他们能够在电影界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坚持个人风格意味着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原创性,不被市场的短期趋势或流行的审美观念所左右;然而,电影制作又是一项耗资巨大的项目,通常需要依赖投资方的资金支持,资方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投资回报,优先关注的是影片的市场定位、受众接受度、票房预期等因素,它们与导演的个人风格并不完全吻合。
青年导演面临着某种“撕扯”,既渴望坚守艺术初心,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纯粹性,不被商业逻辑过度侵蚀,又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妥协、适应甚至迎合资方的期待。
《草木人间》当前的宣发,妥妥的商业片路线
《草木人间》的第二部分“地狱”,很难说不是出于商业因素的考量。有观众称之为《孤注一掷2.0》,倒不是夸张,电影真的像一部文艺片中突然插入一部讲述传销癫狂的商业类型片。
这部分至少证明了,顾晓刚不仅会拍文艺调调,他对商业叙事也信手拈来。第二部分几乎是以科普的形式,呈现传销如何创造兴奋的情境、使用煽动性语言、利用利益诱惑与承诺,激发成员的情绪,削弱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陷入精神狂热,对传销组织的观点和指令言听计从。
为了营造这种癫狂的氛围,第二部分的视听语言与第一、三部分截然不同。镜头切换快速流畅,剪辑节奏明快,音乐强度陡然提升,画面饱和度增强,信息传递高效直接,大量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嘶吼的语言、狰狞的面部表情特写刺激观众的感官……概言之,就是“疯了”。
陷入传销癫狂的吴苔花
这一部分,蒋勤勤也贡献最为华彩的演出。尤其是目莲报警后,并一再苦苦告诉母亲她被骗了,苔花狂躁暴戾,言语尖锐,击打儿子。此时的她,对传销模式的盈利预测毫无保留地接受,对任何风险警告视而不见,盲目自信使她无视现实的困难与挑战,沉浸在传销编织的美好幻想中无法自拔。她口若悬河,语气急促又坚定有力,对儿子进行激烈驳斥,信誓旦旦地宣告自己的真理,将陷入传销泥淖中那种极度亢奋、歇斯底里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些观众认为,这是一段媲美《小丑》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
值得赞许的是,在揭示传销陷阱时,电影并没有陷入“受害者有罪论”,而是“我们每一个多么不幸的、多么悲惨的,多么特别的个人故事里面一定有它社会性的含义,就看我们怎么发现它”。电影中陷入传销的多数人,本身也是人世间的可怜人。当一个人面临生存压力,遭遇各种误解、贬低、嘲讽、践踏时,他们更渴望找到一种解脱或寻求心灵上的寄托。传销组织往往利用这种心理上的弱点,通过承诺解决困境或提供心灵支持来吸引这些人加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追问的是:小人物也有自尊的需求,现实该如何给予他们?这是电影里人文关怀的体现。
电影如若分开来看,第一、三部分很好,第二部分也不错,可是当它们缝合在一起,却让不少观众感到强烈的生硬感。虽然导演非常努力地制造它们的有机联系,但个人风格与商业追求的视听语言着实泾渭分明:一个韵味十足一个满满当当,一个悠扬缓慢一个马不停蹄。很难既要又要,做不到无缝对接。
在顾晓刚的自述里,他认为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是一部‘背对观众’的电影,甚至背对我自己,把自己做成一个电影的媒介,尽可能接近电影本质的东西”,而“第二部的创作动机很不一样,它是面向观众的,因为创作这部电影最大的契机是传销这个题材……我很希望能通过这个题材给到社会一些意义”。
这个自述显然有点为电影找补的意味。我们还是要善意说一点:观众并非铁板一块的概念,《春江水暖》看似“背对观众”,但恰恰找到了它的观众——文艺片爱好者;《草木人间》试图面向大众,它又保留鲜明的导演个人风格,恰恰可能让文艺片观众和商业片观众均有微词——前者嫌它太商业,后者嫌它不够商业。
以戴锦华教授的话来结束本文,也是给青年导演一个颇重要的提醒:“我是觉得今天的青年导演在很高的起跳高度之后怎么能够真正形成自己的美学追求,或者自己特有的商业套路,自己可以复制再生产的模式,我觉得那是一个大的问题——青年导演的才气如何可持续。”
是义无反顾地坚守美学追求,还是选择可以复制再生产的商业套路?这是顾晓刚之后的电影长片需要思考的问题,何尝不是其他青年导演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