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评论家,有何,美国,这部电影
在生活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那种坎。
不论自己如何努力,不论如何费心费力,都始终迈不过去。
于是遗憾长成刺,扎在心里。
时不时就发作一下。
有可能治愈吗?
一部电影,专门为此而来——
留校联盟
The Holdovers
一部“很老”的新片。
提名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并且被认为是最佳男主的有力竞争者。
在刚结束不久的金球奖(GGA)和评论家选择奖(CCA)上,保罗·吉亚玛提凭借本片连着拿了两个最佳男主角奖。
看这部片的(手绘)海报,差点又以为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电影。
看完了片更觉得它很老——
“它好就好在,不像最近十年拍的电影。”
很老的气质。
很老的主题。
但在今天来看,感觉就像是一件奶奶织的旧毛衣,温暖而珍贵。
01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名在高级男子中学执教的历史老师——保罗。
就跟你想象中的那种历史老师一样,保罗有些墨守成规、古板老套。
他将自己沉浸在研究古代历史的乐趣之中,晦涩难懂的历史趣闻或名言警句张嘴就来。
但相对于他的才华,他的外表则算得上不堪入目了。
斜眼,秃顶,啤酒肚。
还因为先天疾病,身上随时都散发着一种死鱼的臭味。
再加上他长期住校,没有结婚成家……
对于社交零兴趣,不被同事们喜欢。
对待课业要求严格,也不被学生们喜欢。
再加上,有点死脑筋:
不管学生家里是有钱有势,还是给学校捐过大楼、图书馆、体育馆……
他都照挂不误。
这也让校长极为头疼。
而作为不听话的代价,保罗也领到了一个“光荣使命”——
圣诞节留校值班。
想象一下,就是春节在岗加班的感觉。
但。
前面也说了,保罗是光棍一条,回不回家过节也无太所谓。
留校的校职工还有管后勤的食堂大妈玛丽。
这个圣诞节她留校。
是因为有过不去的坎——
她的儿子今年刚刚在越南前线牺牲了。
残缺的人生,最害怕的是过节了。
看看国产片你也能知道。
《地久天长》里的失独家庭,面对冷清清的屋子,春节的一响响烟花,是别人的喜庆。
却像一发发炮弹一样落在这对夫妻心头。
《桃姐》里,秦海璐饰演的蔡姑娘春节留在养老院值班,被问到为什么不回去见家人。
她沉默了许久。
一切尽在不言中。
留校的保罗和玛丽,某种程度上都是“沦落人”。
而圣诞节还不回家的学生家庭是啥样。
同样就可想而知了——
这帮人里有捣蛋鬼,有富家少爷,有外来移民,还有少数群体……
当圣诞节幸福的人都以家庭为圆心聚拢时。
那些“人间边角料”,被排除在幸福之外的人,凑到了一桌。
按照好莱坞的套路你肯定猜到——
一群残缺的人,互相缝缝补补。
不论是开头的厂标,影调,胶片质感,还是电影中的学校,还有反复出现的教堂合唱颂歌,都在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
像是一个标准的“圣诞节治愈电影”,难怪有人说它不像当下拍的作品。
但很快,导演开始啪啪打脸:
保罗确实与学生们产生了矛盾,比如要求他们在假期里也要按时作息,不让他们出校门找乐子,为了安全,活动室,健身房都关闭。
自然也遭到了学生们的口诛笔伐,尤其是其中跳得最欢的小黄毛,不论是说话做事还是家教品性,都差得一塌糊涂。
双方多次针锋相对。
但就在你以为这次留校值班会成为保罗不得不啃下的硬骨头的时候。
画风一转。
留校学生中的富家少爷,获准用家里的直升机,把大部分同学,包括那个小黄毛,都一股脑接到自己家去滑雪跨年了。
矛盾,冲突,瞬间清空,保罗也乐得清静。
好嘛,完全不按套路来。
到最后,只有一个叫做安格斯的学生留了下来,他因为联系不上家长,只能继续待在学校里。
而安格斯?
和其他人比,他很“普通”。
他天资聪颖,拿到过全班历史考试最好成绩,但他也“毒舌”,过去因为与同学吵架因而多次转学。
他讨厌学校和课堂的管制和约束,
在课上偷看色情杂志,在大晚上不睡觉闲逛,还去食堂偷吃东西。
但他也很体贴和懂事。
帮老师解围,还像个大哥哥一样主动安慰因想家而哭泣的同学。
既不够坏到上房揭瓦,也没有好到品学兼优,就像那种上学时期每个班里都有的聪明小孩。
更别说,这次的留校,对他来说本就是一次意外:
本来计划去海滩度假,结果母亲突然告知她选择和继父共度二人时光,把他“抛弃”在了学校里。
所以,再仔细看电影的这个“留校联盟”:
一个刻板,固执,喜欢自娱自乐的老古董;一个囿于丧子之痛,情绪并不稳定的母亲。
以及一个被母亲抛弃,陷入迷茫困惑的年轻人。
就在圣诞节前夕——保罗、安格斯、玛丽。
这三个孤独落寞,各自有着不幸遭遇的灵魂,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
而电影的故事,就是这三个人,要如何走出自己的寒冬。
02
大雪纷飞中的学校宁静又祥和。
这是一所贵族精英学校,这里的学生非富即贵,升学目标剑指美国最顶尖的大学,而实现这一目标是需要严厉的规章制度的保障。
在这个学校各个地方,都有一幅幅庄严肃穆的长者画像,注视、监督着你。
这样严格的管理体制,人情味显然是常常缺失的。
但为了让这个临时家庭度过一个美好的圣诞节,
保罗决定打破学校规矩,一起离开校园,前往波士顿。
这场波士顿“破冰”之旅,也使得这个临时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那不为人知的过往慢慢浮现。
先是玛丽来到了怀有身孕的妹妹家中,来弥补对于已逝儿子的思念。
剩下的保罗和安格斯。
这对师生,互相调侃,一起逛书店、打保龄球······
这两个人物关系的设定似乎有点熟悉。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
就出现过一批“人生导师”向的电影。
《心灵捕手》《死亡诗社》《闻香识女人》。
讲述彷惶迷茫的少年如何在经验老练的长辈带领下走出低谷的故事。
就像《死亡诗社》中的资深的基汀教授敢于打破学校常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要学会主动思考与求索,反抗体制对自我的压迫。
这其中传达出父权社会中男性权力更迭的现实,由长者传授经验给晚辈。
而保罗和安格斯之间更像是一种互相学习的平等关系。
作为老师的保罗不是完美的。
如一开始所说,保罗古板保守,严格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 不受他人欢迎。
作为学生的安格斯也让保罗学会如何变通,为后续在校长面前据理力争维护安格斯做下铺垫。
两人的关系因为波士顿之行变得更加亲近。
在偶遇了保罗同学后,安格斯才知道。
保罗是被诬陷论文抄袭而选择报复,惨遭退学,才只能委曲求全,当个中学老师。
保罗并没有自我放弃,仍然对生活保持乐观态度。
保罗也发现,安格斯并非是像学校里的其他男孩一样家世显赫。
他的亲生父亲是个,精神病人。
安格斯表面上看起来很叛逆、对自己和他人毫不在意,
但实际上他什么都懂。
他有着孩子般的细腻情感和敏锐,会难过会害怕再次被学校解雇。
虽然扮演安格斯的演员是第一次演戏。
但在他的眼神中,你能看到一种少年对周围世界的轻蔑挑衅;在他的笑容中,你又能感受到一丝孤独和无助。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正如网友提到的:
“成年人的家人也可以是自己攒的。”
在离开波士顿的最后一晚,保罗、安格斯和玛丽,他们坦然面对彼此平凡人生中的一地鸡毛,互相取暖,就像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你以为故事就这样Happy ending了?
生活哪有如此如意。
在影片结尾,安格斯(继)父母找来学校,发现保罗擅自带安格斯去找精神病父亲,要求安格斯转学(只能去军校了)。
保罗决定“撒谎”,承担所有责任。
在与校长和家长争论的时候,保罗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引用名人名言来反驳他们的观点,而是用最直白最真切的大白话来维护安格斯,戳穿虚伪势利的校长和自私自利的家长。
在这一刻,他跳出了古板框架的束缚,保护了安格斯,踏上了下一段人生的旅途。
可以说,如果只是看电影的故事。
它确实是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反思教育的一系列经典导师影片的精神复刻。
但其实,如果把时间捯回2004年。
本片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和主演保罗·吉亚玛提合作了一部电影《杯酒人生》,一举拿下当年奥斯卡五项提名,并拿到了最佳改编剧本奖,成为了当年颁奖季的黑马。
那部电影,通过两个中年男人在结婚前的一趟荒唐的寻欢之旅,展现了生活某种特有的荒诞性。
没有什么能够把控和预测的真谛,所谓的体面都可能导向屁滚尿流。
而《留校联盟》某种程度上,是导演和主演在20年后的精神续作。
因为它本质上。
不是什么让人反思“教育”的作品。
更不是一个所谓的“治愈”电影。
它试图传达的是一种生活的真相:
那些死后等候埋葬的人生,终究只是一个骗局。
03
虽然在影像上电影在试图复刻一种厚重的胶片感,也用了学院,圣诞节,大雪,冷色调,还有教堂音乐等塑造宁静祥和的质感。
连故事方式,也学习了那种导师电影的风格。
但如果仔细想。
《留校联盟》跟那些传统套路最大的不同,或者说优势,恰恰是,电影的重点并不是年轻人安格斯。
那个被救赎和改变的,是“导师”本人。
当保罗的过往被一步步揭开的时候,他的伪装被撕开,经历了一个滤镜逐渐破碎,真实逐渐重塑的过程。
这个过程,才是《留校联盟》最精彩的地方。
在外人看来,保罗无疑是一个老派人物。
不喜欢社交,热爱古希腊罗马历史,出口成章,喜欢躲在房间里一个人钻研热爱的东西。
同时,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甚至有些过于严厉。
丝毫不近人情。
让议员儿子挂科的处理,连校长都说他不讲情面,不识大局。
看看他的回复,无比的光荣正确。
一开场就给人了一种:
坚守原则,理念,毫不妥协的老教授形象。
而他没有娶妻成家,他没有亲人朋友,他讨厌社交,从不去聚会,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一副生人勿扰。
而且,不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表现出一副丝毫不在意“会不会让别人更讨厌自己”的模样。
但随着故事的进展,观众又会发现他身上灵活变通的那一面。
面对同事的聚会邀请,他会隆重打扮,他会把圣诞的礼物拿出来给大家分享,会对别人的善意抱有好感,并且抱有预期,以及期望落空之后困扰。
面对混混挑衅,他也能有效平息事端,冷静的样子完全不像是一个躲在书屋的教书匠。
甚至是面对仇敌,在学生面前撒起谎来也是丝毫不脸红,把那些校规之类的东西丢到脑后。
怎么看,他都是一个正常人。
他有原则,有私欲,但更重要的,他有着很深的一层“小心翼翼”——
因为身患一种很罕见的疾病,身上总是会散发出一种让人难以忍受的气味,需要即时清理。
连他那些刻板的不近人情,导演也做了解释:
因为他曾被学校里的权贵子弟伤害,提前从哈佛退学,所以他极度讨厌这些走后门的官二代,富二代。
所以,为什么说保罗这个角色精彩?
因为他的样子,像极了那种因为自身过往经历,选择躲起来,只能把自己装进套子里伪装“清高”人设的可怜人。
甚至某种程度上说,他的人生早就死在了那个哈佛退学的时刻。
之后的几十年,都是意外得到了一个庇护所之后的“等候埋葬”状态。
一个最有意思的暗示是:
电影开场,就在保罗桌子头摆放了一个类似奥斯卡小金人造型的摆件。
暗示的是他的“演技”。
所以《留校联盟》的故事,与其说是救赎,不如说是残喘。
一个“死去”多年的尸体,终于决定奋起做一回自己。
他挥斥方遒一般地怒斥了安格斯的父母和校长。
看着热血,责任,有担当。
但当套子被揭开,套子里的人该如何自处?
他的未来又该如何?
电影没有给你答案。
电影最让Sir感动的其实是这句典故。
当安格斯冲进体育馆玩耍的时候,保罗大喊一句:
不要跨越卢比孔河。
历史上,凯撒跨越卢比孔河,让自己陷入了没有退路的危险境地,挑起了内战成为了叛国者。
而这句话其实也是保罗一辈子的写照。
小心翼翼不出差错。
哪怕压抑自己的本心,斩断自己的理想,默默苟着。
假装自洽与清高。
时间一长,自己都信了。
不仅信了,还引为真相和现实。
就很可悲了。
某种程度上,《留校联盟》更像是一部属于保罗的《海边的曼彻斯特》。
在难以弥补的遗憾之后,人要花一辈子去疗愈自身。
有的人可以消解。
有的人一辈子都走不出。
痛苦值得同情,但Sir相信,它不应该是怯懦的借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ray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96届奥斯卡提名,美国评论家斩获3大奖,这部电影究竟有何魅力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