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繁花,拍出,王家
电影《阿飞正传》的最后:
梁朝伟在电灯下面数钞票,数清一沓,放进西装内袋,再数一沓,拿出一副扑克牌……接下来,他全身笔挺,对着镜子梳头,三七分,讲究……最后,关灯。
《阿飞正传》梁朝伟经典片段
在作家金宇澄的眼里,这半分钟,是上海味道。
电影在这里结束,《繁花》从这里开始——阿宝出场了。
《繁花》片段
当他走进剧集,他便走进了宝总的传奇人生;当他走进书本,他便走进了上海的烟火人生。
前者是王家卫,后者是金宇澄。
2012年,《繁花》出版,不久之后,王家卫就问他买下了影视改编权。
王家卫说:“侬写的,就是我哥姐的生活。”
金宇澄被打动。
10年之后,王家卫拍的电视剧终于跟观众见面,故事跟原著没几毛钱关系,金宇澄说“没法看”。
● 金宇澄做客《鲁豫有约》
尽管书粉对王家卫骂骂咧咧,但我依旧想说,这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走进真实的上海,还得翻开《繁花》,而走进《繁花》,先要走进金宇澄。
《繁花》的故事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是金宇澄的少年时代。
他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因为生产时非常顺利,父母便为他起名为“金舒舒”,可惜生逢乱世,他自打出生就很不舒坦。
金父是落魄家庭出身的少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弃笔从戎,投身抗战,加入了中共秘密情报系统。
母亲姚云,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家里经营着银楼,打小衣食无忧。她与金父一样,是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热血奋进,渴望救国。
● 金宇澄父母在太湖留影
1942年7月29日深夜,金父在寓所中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刑讯多日,下肢几乎瘫痪。随后的一年,他被囚禁在“远东第一大狱”——上海提篮桥监狱。
1944年,在几经转移牢房之后,金父出狱。结果1955年,他又因受牵连再次入狱。
金父被捕后,一家人零落了,父母只能通过写信来分享舒舒的成长。
到了上学的年纪,报纸上号召全社会支持“民办小学”,父母便为他报了名。哪知这种非正式的小学,条件一塌糊涂,老师都是粗通文墨的弄堂妇女,教室也都是在居民的家里,地点换了又换,实在难有学习的氛围。
● 少年金宇澄
民办小学教育粗糙,根本不关心小孩的心理健康,“金舒舒”这个名字,也让大男孩屡遭嘲笑,渐渐地,他就开始逃学了。
他的兴趣都在学堂之外,收集植物标本、去小书摊看书、画画、攒邮票、看电影……兴趣多种多样,但人总是独来独往。
直到“文革”初期的某天,他终于提出来要改名,金父一想,“舒舒”的确“过于资产阶级化”,于是才引用了毛主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里的一词,为他更名“宇澄”。
● 金宇澄在《繁花》开头客串一位作家
1969年,金宇澄16岁,初中毕业,恰逢“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在云南和黑龙江之间,金宇澄果断选择了后者,因为“云南一年四季种地,东北冬天不用干活”。
而实际上,东北的生活也异常“惨烈”,他在这里种地、盖房、装窑、伐木、养马、做棺材……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
难得吃上一顿肉,他也顾不上文青的体面,一顿哄抢,狼吞虎咽。
● 1971年,在黑龙江嫩江农场的金宇澄(左)与哥哥金芒
长达七年的知青生涯,给金宇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全是灰色影像。
大时代下的人,命运如同蒲公英,吹到哪儿就落在哪儿,一切都由不得自己做主。
该如何形容那些岁月呢?金宇澄说:
“好多年的恩怨情仇,罄竹难书。”
东北的蛮荒之地,精神资源也一样贫瘠。
知青们彼此交换仅有的几本小说,反反复复地阅读,一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几乎被盘出包浆。
●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1950年俄文原版
实在没书可读,金宇澄就开始给上海的朋友写信,聊的尽是东北的生活。为了更加生动,他还在信中配上了大量的插图。
朋友读着很欢喜,有一次他在回信中说:“你写得太好了,以后应该可以写小说。”
这句话在金宇澄心里,埋下了小小的种子。
● 金宇澄作品《理想系列》,丝网版画
政策宽松之后,越来越多的知青开始返乡,为了尽快回上海,知青们想尽各种办法。
那时候只要生病,便可以办病退回上海。于是金宇澄在患胃溃疡的一个月中,冒名帮六个上海青年进行胃部钡餐检查,医生说这简直是搏命般的疯狂。
1976年,金宇澄终于回城。
此时的他,既是本地人,又是外乡人,难寻自己的位置,兜兜转转,他进入了一家小的钟表企业,整日与滴滴答答的时间作伴。
工作之余,金宇澄开始了写作。
● 金宇澄在书房
早年间他书写的都是东北记忆,看那些作品,你大概会以为他是个东北作家。
1987年,他的小说《风中鸟》获得了《上海文学》短篇奖,第二年,他便被调入《上海文学》编辑部,从此与文字为伴。
那是个文学蓬勃发展的年代,金宇澄也想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于是边当编辑边写作。
但同时干这两个活儿非常拧巴,晚上好不容易琢磨出来的东西,第二天一早坐到编辑的位置上一看,怎么都不顺眼,索性,一门心思当个编辑。
30多年过去,小金变成了老金,一晃大半辈子。
● 图片来源:《十三邀第四季》
这期间,时代变了又变,改革开放了,人们有钱了,文学的光也逐渐暗淡了。
一切都在变,只有金宇澄没有。
某个平凡的一天,他在静安寺遇见了一个老太太,她在摆摊卖一些小孩子的东西,任凭叫卖,无人问津。
她不认识他,但他记得她,一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美女,一个曾明艳地生活过的人。
时间从她身上碾压过去,她老了,无从挣扎。
金宇澄的内心一惊,这一幕让他下定决心写点什么。
有些东西再不记录,就真的消逝了。
2011年5月10日,金宇澄以“独上阁楼”为笔名在“弄堂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写一些杂乱零碎的故事。
读者都是上海人,所以他也一直使用着沪语写作。
原本只是消遣,但金宇澄却越写越上头,有时候会凌晨跑进网吧猛敲键盘。
那些琐碎的、荒诞的,甚至是三观不正的故事,多是他从饭局上听来的,故事中那些被世界忽略的人和事,都真实地流淌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里。
每个故事,都得到了热烈回应,网友每天催着他更新。
● 金宇澄绘制的《繁花》插画
5个多月的连载,竟积累下一本长篇小说,暂名为《上海阿宝》。
2012年,这部作品正式在《收获》杂志上发表,起名为《繁花》。
《繁花》一出,惊艳世人。
作家李敬泽给出了超高评价:“《繁花》延续了《红楼梦》《金瓶梅》的情感调子,它无限地实,又无限地虚,把人生比附于自然,万物荣枯,盛极必衰;现代以后的中国小说中,得到《红楼梦》真正精髓的不是很多,应该说金宇澄做到了。”
3年后,《繁花》成功拿下了茅盾文学奖。
●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金宇澄(左二)
某天,单位门房交给金宇澄一封信,他打开一看是一份祝福:“你当充分享受你的快乐”。
这封信没有署名,但金宇澄猜想,他或许就是当年鼓励自己写小说的那个朋友。
人生的际遇有时就在一瞬间。
朋友的一句话触发了他的作家梦,一个无意中的帖子成就了一本著作,再往前看,七年的东北经历也是源于下意识的抉择。
命运是看不清的,难分对错的,金宇澄把这个态度也带到了《繁花》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故事,他只做陈述,不做评判。
所以,《繁花》是亲民的,从人群中来,到人群中去。
● 电视剧《繁花》剧照
写就《繁花》之时,金宇澄60岁了,他形容自己是“老妪怀孕”。
一时间,鲜花来了,掌声也来了,金宇澄难以招架。他坦言,成就感所带来的幸福只有几秒钟。
剧版《繁花》正在热播,宣传铺天盖地,热搜上个没完,但金宇澄却是沉默的,他拒绝了所有采访。
对于他而言,《繁花》的使命已经结束,他该走向下一个地方了。
年轻时,他对作家有着迷之崇拜,以为作家是个全知全能的神。
到这个年纪他才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莫说世界之大,能把自己立足的几平米写明白,就已经十分了不起。
《繁花》之后还有繁花吗?
金宇澄不响,他只说,自己的笔不会停下……文/柳嘟嘟
●参考资料
[1]十三邀第四季丨茅盾文学奖得主讲故事 怪异里才有自由,2020年4月19日第11期
[2]金宇澄丨繁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
[3]金宇澄丨回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4]澎湃新闻丨金宇澄对谈傅月庵:知青、编者、作者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