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亮剑,驴化,赵刚
电视剧《亮剑》播出也差不多有20多年时间,得益于影视剧过于硬质量的表现,使得它在多年以后,仍然不失为一个经典剧目。
作为一个热衷于研究和看近代史的人,本人看《亮剑》这部剧有些年头,近来还又重新翻出来去看,仍然觉得十分经典,不仅如此,就连都梁的小说《亮剑》,也有幸看过数次,电视剧中所展现的都是前半段,后半段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办法半晌荧幕。
当然,这里我们不去谈这部剧本身,而是谈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
有关八路军独立团政委赵刚所谓“驴化”的问题,我也是近来才了解,还好奇专门去查了,所谓的“驴化”,大概意思上就是本来是知识分子的赵刚到了独立团以后,也受到了李云龙粗犷气息的影响,逐渐变得粗犷起来,比如也开始骂人、违反纪律等情况。
赵刚到独立团时,旅长(也就是陈赓大将)曾说李云龙是头犟驴,希望他能去把这头犟驴降服了,但赵刚到了独立团以后,自身气质受到李云龙感染,变成了半个“犟驴”,所以被人戏称为是“驴化”。
那么,赵刚与李云龙这对儿好友,到底是谁影响谁呢?
这反而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
应该指出的是,《亮剑》这部小说(包括电视剧)很多事情都是来自于真实。
当然,放到小说里,可能小说作者会进行一些夸大性的描述,造成本身历史事件反而有些失真的情况。
比如剧中李家坡之战,对应的就是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
李云龙率独立团全歼了敌山崎大队,用了两招,一招是土工作业掘进到了离敌人主阵地只有,另外一招就是用3600颗手榴弹。
故事整体描述,其实采用了半真半假的讲述办法。
在真实的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在进攻被围的冈崎大队时,确实采用了土工作业的方式,而且还是时任八路军129师师长的刘伯承建议的。
这一点与小说描述完全不同。
后来有人曾说土工作业方式是后来解放战争中我军在进攻敌人火力坚固的据点或城市时,因自身火力不足采取的办法,但实际上这种战术很早就运用在热兵器作战中,属于常规战术。
抗战、解放战争、乃至后来抗美援朝时期,土工作业的战术依然奏效。
时人称我军步兵的五大战术,即射击、刺杀、投弹、爆破和土工作业这“四攻一防”,哪怕是到了今天,我军步兵仍然会专门训练近迫作业的战术。
当然,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中都提到了李云龙用3600颗手榴弹,确实有些不合逻辑,当然在实际中,我军后来也并没有在关家垴战斗中全歼冈崎大队。
还有比如李云龙调集独立团攻打平安县城。
事实上,根据书中描述,独立团当时已经以连排为单位,各自分散发展,加上通讯不畅通,李云龙应该不知道他部队规模已经达到上万人(从副团长邢志国的反应就能看出来),可李云龙却固执的要去打敌人守备坚固的县城,仿佛他早就知道了以自己部队的实力,就能拿下平安县城一样。
所以从实际出发,被粉丝所津津乐道的“平安格勒战役”,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想象中,或者说只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臆造的情节。
《亮剑》作者都梁本身有过参军的经历(参照《血色浪漫》中钟跃民形象,比较符合都梁本人),但毕竟他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军事上的事儿他只能大略的描述,或者说小说本身重点并不在军事细节描述,重点在精神意志的描述。
很多人都发现,《亮剑》中军事常识错误很多,比如淮海战役时,华野首长(其实就是粟裕)用五吨炮弹换下李云龙的情形,细心的人早就注意到,五吨炮弹在战场消耗只是九牛一毛(况且战场弹药消耗,从来说的都是多少基数,没有拿重量形容的),所以后来《新亮剑》拍的时候,直接改成200吨炮弹。
所以要客观承认,《亮剑》本身是本小说,小说是来源于生活,但是不是高于生活,要看作者本身的功力。
二
回到赵刚“驴化”的这个问题上来,很多人其实都很不满意,赵刚违背组织原则,迁就李云龙的场景。
纵观整部剧或者说整部小说,赵刚违背组织原则的事例其实就只有一次。
李云龙违背组织纪律攻打黑云寨以后,八路军降下处分,李云龙任一营营长,但是全团都把李云龙仍然视为团长,书中描写:
“全团人都这么认为,上级怎么任命那是上级的事,在独立团,团长的位子只姓李,就算李云龙被降成伙夫,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他永远说了算。”
当时,已经兼任团长的赵刚去师部开完会以后,回来还要向李云龙汇报开会情况,一个新来的哨兵因为不认识李云龙,挨了段鹏一巴掌,赵刚不仅不批评,反而还把新兵训了一顿:
“谁让你这么叫的?你穿开裆裤的时候他就是团长,咱独立团除了他,没有别的团长,明白吗?”
本人私以为,这个情节描述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不仅仅是现实中违背我军纪律原则,而且也违背了我军政治制度的原则。
但你还能找到书中赵刚违背组织纪律原则的第二事例吗?
答案是:没有。
相反的是,赵刚才很多事情上非常讲组织纪律,而且他的政治工作做的也很出色。
赵刚最初进入独立团的时候,其实还没什么工作经验,他是燕大毕业,参加并组织过一二九运动,后来到了延安进入抗大学习,毕业后就被分配到独立团,作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三八式干部,碰上李云龙这样的老资格,赵刚的工作其实是很难展开的。
李云龙同样对政委不太感冒,这并不是他没有战友情(他最初指挥新一团突围时,听说对面的坂田联队是独立团的死敌,孔捷受伤,政委李文英牺牲时,他第一个反应是为战友报仇),而是过去在红四方面军时期的一些经历造成的(具体不多谈),所以他对政委很排斥,甚至几次说“军事主官管打仗,政委管生活”。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赵刚必须拿出让李云龙看重的东西,否则不好开展工作。
好在赵刚确实有一手漂亮的狙击技术,成功俘获李云龙的芳心。
两人第一次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赵刚也没忘给李云龙定了三条规矩,要求他不许喝醉酒,要加强学习(剧中只讲了两条,李云龙就呼呼大睡)了、
赵刚也是从教李云龙文化知识开始,逐渐对李云龙产生变化,使得他对政委的工作,没有再有更多排斥。
后来独立团每次打仗,李云龙做军事布置,赵刚做政治动员。
可惜后来人们看《亮剑》,绝大多数忽略这一细节。
1942年日军对根据地扫荡时,赵刚就做了战前政治动员,后来部队突围到辛庄时,也是赵刚率先召集了全团的党员干部开会,基本上把工作都布置完了,李云龙才到会(当时已经打摆子,不是到的晚),可见这时候李云龙已经非常信任赵刚,两人已经完全分不开。
后来在赵家峪休整时,赵刚还负责同地方同志联系,以李云龙五大三粗的性格,他是做不来这件事的、不仅如此,这一时期身为政委的赵刚,在工作范围上反而还扩大了不少,从突围时单独指挥一路突围,到在赵家峪时布置岗哨,赵刚其实已经负责了军事一部分工作。
只是很遗憾,赵刚后来在山本一木进攻中负伤。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攻打黑云寨等一系列失控的行为,都是在没有赵刚的监督下进行的。
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以后,他到医院去看望赵刚,赵刚还坦言,如果此次他在一线,一定会阻止李云龙,可能独立团也就没有那么大的胜利了,李云龙也很认可赵刚这句话,说明在他心里,是认可赵刚能在他冲动的时候可以控制他的。
包括后来攻打黑云寨以后,赵刚回到独立团,当时刚碰上李云龙被撤职,赵刚忍不住揍了他,但李云龙被打倒后只是骂骂咧咧一句,却没有还手。
赵刚怒骂:
“你老指着让我给你提个醒,你自己脑子呢!人不能让一块石头绊倒三回是不是!”
李云龙回道:
“你老赵说话又不凭良心了,你住院一趟,我李云龙丢了三样东西!老婆老婆被鬼子杀了,生生死死的兄弟被土匪多了脑袋,再加上你这个昏迷了二十三天的政委!就算是个石头,揣在我李云龙的胸口也该捂热了不是!我不是铁打的,我也有心!我也有肝!我也有感情!你说!你不在!我跟谁说去!!!”
当时这句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足以证明,赵刚尽管不是作为军事干部,但能在关键时候给李云龙提醒。
甚至于有人认为,李云龙攻打黑云寨之前,赵刚如果在位,虽然不至于能阻止李云龙的军事行动,但他一定会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找好充足的理由,帮助李云龙顺理成章的剿灭黑云寨这伙土匪。
也是因为有赵刚在,李云龙各方面其实有很大改观,以前他动不动就犯错误被降职,后来赵刚到位以后,李云龙就没出过这问题(除了因为负伤脱岗的那段时间),不仅如此,李云龙从过去抗拒学习,转而开始接受学习,慢慢接触文化知识,李云龙建国后能被选入南京军事学院,接受高等级的教育,都是得益于赵刚过去的教导。
赵刚政治工作其实已经做到家了。
应该指出的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李云龙在进攻平安县的时候,独立团已经扩编到近三个团的规模,除了李云龙麾下将士能干外,赵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这一点应该参照罗帅抗战时期在山东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的作用。
三
当然,本身大家都在一支部队,李云龙又是军事主官,赵刚难免受其影响,当然,我认为正面的影响要大于负面的影响,比如说脏话,脾气见长等等。
军人嘛!性格强势一些,无伤大雅,赵刚原来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到部队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赵刚到独立团时并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也是在工作中学习,他文绉绉的习惯一开始并不为普通民众接受,因为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人都是大老粗,讲话太高深,大家不大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还是在赵家峪的时候,一次秀芹去找李云龙要枪,当时赵刚在旁边的说了一段话:
“秀芹同志,你们做的军鞋对八路军真是雪中送炭,为感谢你们,我们八路军一定多杀鬼子。”
李云龙嫌赵刚说话文绉绉的,每次说辞都一样,他快背会了,随后他现场教学,直接来了一句:
“秀芹大妹子,你们做军鞋,我们爷们打鬼子,谁也别和谁客气;你们有啥事,只管和俺说,能办到的办,不能办到的想办法也得办。”
赵刚政治觉悟虽然高,但做政治工作,对什么人就用什么样的说话方式,这是他跟李云龙学到的,后来他对独立团那群骄兵悍将做工作,就不能采取那种文绉绉的方式,而是要比他们更彪悍,这样才能镇得住。
从过去革命历史中去看,我军从确立“党指挥枪”的原则以后,政治工作一直是一个比较重的环节,但是该如何在作战生活中去贯彻,则纯粹靠积累经验。
土地革命时期,因为政治制度初步在全军建立,所以有时候难免机械执行。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政委的权限其实要远远大于军事主官,有时候军政两位主官起争执,是很不利于斗争的。
对于这一点,我军一直到抗战中后期以后,才算是完全克服(差不多是罗荣桓出任山东党政军一把手职务以后)。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粟裕任红七军团参谋长时,他的顶头上司就是政委乐少华,乐少华过去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对军事毫无经验,但他却经常以政委身份干预军事指挥,粟裕在他麾下时,压力非常大。
多数任政委的人,他们理论丰富,斗争也很坚决,但军事上缺乏准备,加上那时政委的权力非常大,他们一旦干预其中,后果是很难预料的。
后来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支队,与红十军合并以后,因机械遵循组织原则,导致了绝大多数精于军事指挥的干部全部排斥在指挥岗位,像刘畴西、乐少华身居指挥岗位,但因为军事经验缺乏,给革命造成了很多困扰。
包括后来“南阳事件”,也基本上机械遵照组织原则造成的。
能够灵活运用组织原则,贯彻执行我军政治工作的优秀典范,如聂荣臻、罗荣桓等,他们其实过去在战争年代,名望要低于军事主官,但谁敢说他们就没有做任何工作。
比如聂帅出任红一军团政委时,当时军团长是林总,聂帅一到红一军团,就本能的感到林很不容易合作,但他肚量很大,并不斤斤计较,他心里很清楚,革命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团结起来打胜仗,个人意气是无所谓的。
“他还年轻,世故也比较少一些,虽然气盛,但只要做好工作,还是可以团结共事的。以后尽量支持他的工作,遇到非原则问题,即使有不同看法,也不多争论,但遇到原则问题就不让步。”
在红一军团时,聂帅很少与林争论,降低自己的定位,只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
大多数优秀的政工干部,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类似聂帅身上的特质,包括罗帅后来也是这样,他在到东北之前,中央原本定他是一把手,但他考虑自己身体原因,建议中央不要让他任一把手,但到了东北以后,罗帅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都是挂副职来领导全军的工作,但他把四野带出百万大军,直接决定了解放战争的走向。
总而言之,过去战争年代,我军一个优秀的政工干部,除了对全军做政治工作外,还要能对同级起到监督但同时又不干预的作用,我认为在这一点上,赵刚绝对要算是优秀。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