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百出,再看,政治上,莫名其妙,年后
《亮剑》第一集,李云龙高喊“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带领部队向号称“日军精锐”的坂田联队发起了正面冲锋,随后和日军展开了白刃战,成功从正面突围。
这是李云龙的亮相之战。楚云飞称其为“简直不能想象”。
小说有艺术加工在所难免,但仍需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我们只需稍微一想,就会发现,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李云龙所谓的正面突围是不可能实现的。
且不说我军在向日军冲锋的途中,会遭遇多大的伤亡,就算以很小的伤亡和敌人短兵相接,进行白刃格斗,胜利也一定不会如电视剧中演绎那样轻而易举。
作者都梁在原著中,借李云龙之口交待了这次白刃战我军为何能获胜:“其实,以中国武术的眼光看,日本步兵那两下子刺杀技术,根本上不得台面。论冷兵器,咱中国人是老祖宗。”在剧中,李云龙也说过类似的话。
现代军队的刺杀技术,在中国武术面前上不了台面。事实真的如此吗?想必大家自有公论。
在武器、火力落后的情况下,选择与敌人近战、肉搏战,这在战术上是有合理之处的(抗美援朝时期常用这个思路),但整体来说,这仍然是一种非常无奈的选择,必定会伴随大量的伤亡,完全不适合尚处在战略防御阶段中的我军。
剧情中这个故事发生在1940年2月的苍云岭,在真实的历史中,有没有李云龙这样的打法呢?
1941年2月7日,115师教导2旅副旅长张仁初(开国中将)带领一个团和数百名日伪军遭遇,张仁初高喊:“共产党员跟我来!”战士们跟着他勇猛地拼刺刀,给了敌人打击,但自己的伤亡也很严重。
《罗荣桓传》记载:战后罗荣桓看到指战员牺牲名单时,十分惋惜和沉痛,见到张仁初后他“狠狠地盯着张仁初”,厉声问道:“张仁初,你是来请功的吧?我这里没有功给你。你真是个疯子!你还我干部,还我战士!你违背了游击战的原则,拼掉了我们的红军老干部,你赔我的干部来!”
多年之后,张仁初将军依旧难忘罗帅的这次批评,他多次惭愧地说:“唉,罗政委说得对,我真是个疯子。”
新一团已经成功掩护总部机关撤退,总部命令他们向后撤退,他们就应该奉命撤退,李云龙却选择了正面突围。这已经不是违抗军令了,而是缺乏军事常识,逞匹夫之勇,以部下的牺牲换自己的一时之快。
这是完全不值得表扬的。但在剧中,这却成了“亮剑精神”。剧中总部首长(彭老总)只批评李云龙战场抗命,总部参谋长(左权)还为李云龙说好话,把整个事的重点完全模糊掉了,显然有失水准。
最令人感到突兀的是,剧中迫击炮手一炮炸掉了坂田联队的指挥部,而这个指挥部就建在了某山头一处最显眼的地方,这种极度低级的操作,在现实中似乎不会出现在一个号称“日军精锐”的部队里。
在这段剧情里里,日军的作战能力明显被低估,甚至被低智化,已经具备了一些抗日神剧的雏形。而那些抗日神剧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它们在最底层的逻辑上站不住脚:日军已经如此低智,我们的抗战却还进行了14年!这个逻辑正是对那些数以万计的抗日先烈的最大侮辱和亵渎。
李云龙在剧中打的第二仗是李家坡之战,对手的番号是山崎大队。我们知道,此战的原型,正是我军历史上颇为有名的关家垴战斗,此战中,我军8个团一万余人围攻日军一个500人支队,给敌人造成大量杀伤,但仍让其逃走一部分。
但在剧中,李云龙率领独立团全歼了山崎大队,因为他有两个绝招:一个是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掘近,让敌人的火力无法发挥作用;另一个则是3600颗手榴弹一齐扔向敌人的阵地。
土工作业的作战方式在解放战争中被频繁使用,堪称我军的一大绝招,作者把这个几年后的战术搬到抗日战场,作为一个文艺作品,这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在于第二个绝招,我们用3600颗手榴弹就能摧毁一个日军阵地吗?
(这里我们先不讨论当时我军的一个团有没有可能有3600颗手榴弹——李云龙从后勤部长那里只拿了20箱手榴弹,就算是大箱子,一箱能装50颗,那也只有1000颗,这意味着独立团已经有了2600颗手榴弹。如果按照一个团1000人算,人均2颗半。)
3600颗手榴弹无疑是一个看起来不小的数字,足以把观众唬住,但事实上,并不足以击垮一个构筑完整的防御体系。
在剧中,日军的防御工事完全是露天的,也看不见任何纵深,就是简单地在山上,一副等着被炸的样子。
据史料记载:关家垴战斗后,彭老总、左权、刘伯承、陈赓等人曾一齐登上关家垴,仔细察看了日军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刘伯承元帅看到日军挖的众多“猫耳洞”,人躲藏在里面非常安全,大加赞赏:“别小看这小小的招式,非常实用,凭我们现有的武器还真难对付。”日军善于利用地形、善于构筑工事、合理配置火力的实例,使身经百战的八路军将领很受启发。
由此可见,日军的阵地是丰富的,成体系的,绝非剧中所展现的那样简陋。3600颗手榴弹,在“猫耳洞”、“暗堡”的面前能发挥多少作用,我们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李云龙的打法是,向前掘近50米,“剩下的30米,就算是个娘儿们,也能把手榴弹扔进环形工事去。”
这种打法显然忽略了日军阵地是有纵深的,并不是只要扔30米就够了,日军有第一防线,第二防线,这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怎么可能是一个手掷30米就能搞定的?
再者,一营的360人,要向前掘近50米,他们的土工作业要进行多久,是否要进行夜战?这360人如何在几条简单的壕沟里同时展开,确保每个人都距离敌人的阵地只有30米?
李家坡之战,不合实际的地方太多。日军的侵华战争是一场工业国对农业国的战争,这场战斗之所以持续了14年,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碾压,而不是种族或国民智力上的差距。而在这段剧情中,创作者却在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逻辑:抗战之所以进行了14年,是因为我们像李云龙这样拥有“小聪明”的人太少了;日军的猖獗,不是因为他们武器先进,训练有素,而是因为我们的抗日先烈都像那个呆板的“程瞎子”,否则抗战何必如此艰辛?
要说全局中最像抗日神剧的地方,无疑是李云龙和楚云飞各带一个警卫员就勇闯县城聚贤楼,在某日军军官生日会上歼灭一众日军军官的桥段。这段故事单拎出来,完全是《抗日奇侠》的路子。
李云龙不仅有运筹帷幄,排兵布阵的能力,还有于万军丛中取一众敌将首级的本事,这可比关羽只能取颜良一个人的首级厉害多了。日军内部竟然如此空虚,如此不设防,进城的关卡,进会场的警卫完全不存在,而且他们的反应能力是如此迟钝,以至于李云龙等人在结束之后迟迟不来,甚至始终没有出现,最后放李云龙等人全身而退。
全局的最高潮无疑是李云龙冲冠一怒为红颜,带着部队去打平安县。李云龙在无意中促成了一场“围点打援”的大规模战役,他主攻县城,各兄弟部队纷纷配合打援,整个晋西北都乱成了一锅粥。
按照书中的介绍,这个故事发生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不仅李云龙的独立团具备了攻打一座城防坚固的县城的能力,我军和国军各部队也都具备了和日军进行阵地阻击战的能力,打起来完全不落下风。这个桥段在军事上是否可信姑且勿论,从政治上看,李云龙绝对是犯了大错的,而且他犯这样的错误还不止一次。
首先,李云龙是在不知道独立团已经有1万人情况下,做出攻打平安县城的决定的。换句话说,即使当时他只有5000人也会打。其次,李云龙这次决定的目的非常单纯:“我打开天窗说亮话,你们的嫂子被鬼子抓走了,怎么办?”众人回答:“打县城,救嫂子!”李云龙又说:“老婆都被别人抓走了,咱屁都不放,那还是爷们儿吗?”
“嫂子”,“爷们儿”,李云龙私自调动一支上万人的部队,就为了救自己的老婆,为了报仇,让自己更像个爷们儿。他的这番话,怎么也看不出他是一个八路军的指挥官,一点也看不出独立团是党领导下部队,而仿佛成了李云龙个人的武装,一伙快意恩仇的绿林好汉。
在任何部队里,私自调动部队都是绝对的大忌,其后果也比战场抗命要严重很多倍。
李云龙拒绝向总部请示,理由是他们距离师部500里,一个来回黄花菜都凉了。一个上万人的部队都没有自己的电台,可见,当时的通讯条件真的非常落后,但另一方面,各兄弟部队却嗅觉敏锐,消息灵通,对日军的动向一清二楚,能及时有效地做出防御。这是非常矛盾的地方。如果各部队的反应跟不上,那他这个一万多打平安县城的“兄弟”们应该怎么办?
李云龙把部队当成“私产”的情况,在影视剧和书中都有很多,最离谱的是他被贬成营长后的那段情节,身为营长的他,在团里依旧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和绝对的决策权,张大彪视上级命令如无物,副团长把同志关系庸俗化成旧社会的兄弟关系,甚至一向在政治上高度敏锐的赵刚都在这件事上高度退化。
最令人不舒服的一个桥段是,一个新来的哨兵因为不认识李云龙,被段鹏拍打军帽恐吓,赵刚知道后,居然没有批评段鹏,反倒是把新兵训了一顿:“谁让你这么叫的?你穿开裆裤的时候他就是团长,咱独立团除了他,没有别的团长,明白吗?”这已经完全是军阀作风了。
书中写道:“全团人都这么认为,上级怎么任命那是上级的事,在独立团,团长的位子只姓李,就算李云龙被降成伙夫,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他永远说了算。”这是离谱中的离谱,创作者们却以此为荣,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带兵有方,训练有素。
李云龙身上旧军人的气息太重,他支持体罚乃至打骂战士,这个思想,从他指导骑兵连训练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当时赵刚还能坚持我党的政策,但到了这里,他却似乎不在乎那位新来的哨兵,以及他的疑问:“凭什么打人,你凭什么打人?”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退化。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怎么唱?“第五不许打人和骂人,军阀作风坚决克服掉……”三湾改编中,毛主席确定的官兵平等的原则在这里荡然无存,我军和旧军队的区别也几乎看不到。
李云龙所在的八路军129师是原四方面军改编过来的,在四方面军时期,中央的博古就曾批评张国焘有军阀作风,批评他们把养马的同志叫马弁,把做饭的同志叫伙夫,认为这不是革命的队伍。
后来,刘伯承元帅提出,我们养马的同志叫饲养员,把做饭的同志叫炊事员,指挥官和战士平等,大家都是指战员,以至于我们的纵队军事主官都叫“司令员”,政委叫“政治委员”。
在129师的李云龙长期参加领导工作的李云龙,不至于连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全然不放在心上,甚至公然反着来。这又是电视剧中一项不合理的地方。
李云龙对于他这个团长和赵刚这个政委的工作分工也显然是错误的,所谓“军事上的事我说了算,生活上的事你说了算。”仿佛我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应该改名,叫“生活委员职务”。而赵刚竟然对此默认了。
党领导军队,这是很早之前就确立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政治委员这个职位就是为了确保这一点儿设立的,而《亮剑》的创作者对此全然没有认识,显示了其在党史知识上的贫乏和无知。
史料记载,1931年,15岁的开国上将肖华,被罗荣桓派到特务连当政委,这个连的连长来自旧军队,见肖华年纪小,就对他说:“以后你就听我的就行了。”肖华听后回答说:“我是政治委员,有最后决定权,怎么能你说怎么干就怎么干?”
在电视剧和书中,赵刚全程都被李云龙压制,是李云龙的配角和“拥护者”,他没有在政工工作上发挥作用的机会。而李云龙改变对他的偏见,也不是因为他的政工能力,而是因为他能在150米外一枪狙掉鬼子。
赵刚的政工工作,在剧中被扭曲为婆婆妈妈,不切实际。连带着整个政委的工作都仿佛不重要了,剧中的人物在贬低一个人的时候会说:“你怎么婆婆妈妈的,啥时候改行当政委了。”“政委有的是,虎将不可得。”
最后,赵刚终于失去了他作为一个政委的特征,即网友所说的“驴化”,这在剧中被认为是赵刚的成长。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20年后再看《亮剑》:军事上漏洞百出,政治上莫名其妙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