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三个字,其为,家乡,黄宏
1993年,小品演员黄宏受广电部派遣,赴往宝岛参加为期十天的演出活动,同行的还有姜昆、冯巩、倪萍等十余位著名演员。
当时,一行人在进行演出之外,还办了件特殊的事情,那就是拜访张学良将军。
黄宏后来回忆道:
“1993年7月28日,对他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而在众人交谈之余,黄宏提议让少帅为家乡题词。一番斟酌过后,张学良落笔却只写下了三个字。
演员们看到这三个字,纷纷感慨万分,甚至不禁潸然泪下。
那么张学良究竟写了哪三个字?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波三折起,初踏台湾岛
其实在来台湾前,黄宏他们还经历了一番波折。
因为黄宏本身是已经接到了广电部派遣他们赴台演出的通知,可就在大家怀着激动万分的心情准备出发的前一天,却临时接到总政的紧急通知:
“目前军人不去台湾为好。”
由于此前并无内地军人赴台演出的先例,因此首长的意思便是不希望他们前往。
黄宏很是珍惜这次机会,于是他找到时任统战部部长的王兆国,希望可以协调此事。
因为此次演出,除了要进行文艺交流外,更是希望以此为契机,搭建两岸人民情谊的桥梁。
一波三折过后,这十余位演员终于被批准赴台演出。而黄宏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踏上宝岛的内地军人。
到达台北后,他们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接待,演出进行的十分顺利。
但是相比之下,这里的经济建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那里幻想出的摩天大厦,更多的是待开发的荒地和低矮的平房。
黄宏是黑龙江人,所以此行赴台,他的心中还有一个不情之请,那便是希望可以拜访自己的老乡,少帅张学良。
通过一番打听,他们从张学良秘书那里得到了消息。
张学良平日是住在乡下的新居中,但是每周五他都会进城并借住在五弟家中,恰逢临近周末,正是拜访的好机会。
原来,少帅酷爱听戏,尤其是京剧。
因此他每次进城都要干两件事,一是吃西餐,二是吊嗓子,也就是进行发声锻炼。
听闻有一批大陆的演员想来看望自己,张学良兴奋不已,反复张罗着备好茶水,准备迎接客人的到来。
机缘访少帅,风趣展畅谈
黄宏一行人乘车来到台北市中心的一座四层公寓前。
而等他摁响门铃,出现在其面前的就是一位身着灰色夹克衫,戴着一副茶色眼镜,白发稀疏,脸部些许老人斑,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老人。
不单单是黄宏,这令随行众人都有些出乎意料,这似乎和他们脑海中浮现的驰骋沙场的少帅形象相比并不太符。
黄宏一行先向老人鞠了一躬,随后紧握双手,激动地说道:
“张伯伯,您好!我们祝您高寿!”
谁知张学良听后便大笑起来,随后操着一口东北音,诙谐地说道:
“不能再高寿了,否则就真成老妖精了!”
众人听后先是一愣,这才反应过来老人是在开玩笑,拘束感自然少了许多。
进门后,张学良让他们坐在沙发上休息,并请人端上已经准备好的茶水,不过他的一个举动却令黄宏等人甚是不解:
张学良坐在了一个硬板凳上。
演员们纷纷起身想让,他却笑着摆摆手,就在这时,身旁的张学森解释道:
“他军人出身,从军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习惯了,如今虽然年纪大了,可这个习惯也一直保留着。”
张学良随后补充道:
“可以锻炼锻炼腰板。”
众人再次被眼前这个老人的风趣幽默逗笑了,不过更多的增添了几分对少帅的敬佩之情。
交谈过程中,演员们发现张学良虽上了年纪,但他的性格、气场、谈吐等都丝毫不输年轻人。
借着文艺演出的话题,黄宏介绍到,自己是一名小品演员。
张学良听后,表情中透露出一丝疑惑,便好奇地问道:
“什么是小品演员呢?我似乎从没听说过。”
原来,“小品”这一表演形式在以前尚未出现。直到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我国才首次使用“小品”一词。
为了更好的给张学良解释“何为小品”,黄宏当即提议给少帅表演一段:
“您是位老军人,我们就给您演一段《打电话泄密》吧,看您能否听出来我们是怎么泄密的?”
张学良当即兴致勃勃地表示同意,观看的过程中不时发出笑声。
表演完毕,少帅连声叫好,黄宏又说道:
“张伯伯,您应该了解东北的二人转吧。”
张学良想了想,问道:
“是不是二人台呀?那我是知道的。”
黄宏当即又给张学良表演了一段二人转,张学良看后沉默片刻,随即警觉地问道:
“你是哪里人?”
“我来自沈阳。”
“什么,你来自奉天?”
“对,现在叫沈阳。”
张学良得知这里竟然还有自己的老乡,情绪难免有些激动,嘴里不停念叨着:
“我知道那儿,我知道那儿……”
张学良又问:
“那你是来自沈阳的哪个区?”
“和平区。”
这显然又戳到了少帅的“知识盲区”,他笑了笑,不好意思地问道:
“这个区以前叫什么名字?”
“具体的我也不太清楚,但我们这个区有个老火车站。”
张学良立马反应过来,随后笑着向大家解释道:
“由于东北的特殊性,此处原本是被列强强行租借过的铁路附属用地,还有部分供外国使用的商埠用地。”
少帅一谈到家乡,似乎就有着道不完说不尽的话。众人也都认真地听着,仿佛又跟着他回到了那个厚重悠扬的时代。
离别之际,黄宏鼓起勇气对张学良说出了那句一直想说的话:
“您老什么时候有时间回家乡看看?大帅府已经粉刷好多遍了,父老乡亲们都很想念您呢。”
张学良顿时湿了眼眶,沉默良久,缓缓地说道:
“我也很想念东北的父老乡亲,但是我的老伴身体不太好,目前也还在美国做手术……”
黄宏深知,张学良又岂能不想回去呢,虽然没有明说,但他还是从少帅的话语中听出了些许的无奈。
这一切的一切,归根溯源,还是要回到张杨二人发动西安事变之后。
明知山有虎,何向虎山行?
回过头来,如果当初张学良将军在发动西安事变后,没有随同蒋介石回南京,是不是也就不会遭到软禁?既然如此,张学良为何还要执意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呢?
这一切,还要从西安事变之后说起。
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等人赴西安与宋子文、宋美龄和平谈判,老蒋也在谈判桌上承诺:
“不再内战,一致抗日。”
对于这个结果,众人还是比较满意的,那么随后面临的便是蒋的归去问题。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此之前,许多人是主张处死蒋介石的。至于原因,各有不同,这里便不再过多赘述。
张学良则主张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但令众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还主动提出要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这就很让人匪夷所思。
而就在张学良要从机场离开之时,周恩来其实是曾想把他给追回来,可最终还是没能来得及。
但其实这件事,张学良早就有了自己的考量。
198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征集到了一件影印版的张学良护蒋回南京前所写的手谕,上面清晰地写道:
“弟离陕之际,万一发生事故,切请诸兄听从虎臣、孝候指挥。此致何、王、缪、董各军各师长,张学良廿五日,以杨虎臣代理余之职”。”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得知,张学良并非不知此行即“羊入虎口”,也正因如此,他才提前做出了后续的安排。
而在1937年,毛主席会见美国记者时就曾告诉我们其中一点答案了:
“西安事变中,有部分人是极力想要挑动内战的。如若张汉卿先生没有亲自把蒋介石送回南京,想必西安事变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和平解决’。”
首先,既然此次兵谏是由他和杨虎城将军共同发起的,那么作为军人,以下犯上,他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毕竟在当时,社会各界对于西安事变了解不一。
更有居心叵测之人企图故意捏造事实,说张学良此举看似抗日,实则自毁。
而少帅如果能够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一来借此可以堵住悠悠众口,稳住当下局面。
二来便可敦促蒋介石把“联合抗日”落到实处,以防蒋氏再次“言而无信”。
其次,张学良此举是为了帮助蒋介石重立威信。
或许你会说蒋介石一心内战,为何还要帮助他重立威信?他再次发起内战怎么办?
但要考虑的一点是,中华民族处在危亡之际,日寇猖獗,我们亟需团结一致的军队共同抗日。
而当时的红军相对势力较弱,国民党却有着大批规模化、体系化的部队。必须发动社会各界力量,这才是当初“联蒋抗日”的一片苦心。
西安事变对老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肯定也就不利于他后期更好的领导全国抗日。
更何况在当时,诸如何应钦等高级将领,就曾在西安事变发生后蠢蠢欲动,主张发动战争营救老蒋,但其想取而代之的野心,谁人不知。
届时,一旦何应钦翻脸不认账,那么西安事变努力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
因此,张学良有必要陪同蒋介石回南京,稳定其在国民党中的地位。
但换言之,只有目前稳定住蒋介石的地位,才能为后期他抗日做准备。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张学良重情谊,蒋介石作为他的“拜把子大哥”,护送蒋回南京,大概也是出于其“负荆请罪”。
就这样,张学良选择走上这条不归路,可是到达南京后,蒋介石很快便把他软禁了起来。
解放战争失败后,蒋介石退守台湾。走之前不忘“报仇雪恨”,把杨虎城一家暗杀,并把张学良带到了台湾软禁。
这一禁,前后就是54 年。
白纸落姓名,终是未归乡
所以我们再回到当黄宏询问少帅是否回东北之时,张学良之所以难以开口,其实是有难言之隐的。
他又怎么不想回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故乡呢?
只不过在恢复自由后,张学良还时常受制于当局的压力。
他不敢直接和台湾高层提出自己想回东北的想法,于是便托人将这则消息发给了大陆。
大陆那边得知此次消息后,立即给少帅回了信,表示热烈欢迎少帅回到大陆。
但是回信还没有到张学良手中,就被截胡了,他们指责张学良:
“难不成你还想要搞个西安事变或者台北事变吗?”
这句话如同刀一样扎进少帅的心。
而少帅在后来也提到,自己两边都很难为人了,不但得罪了台湾当局,还违背了对大陆的承诺。
随后,张学良前往美国探亲。大陆方面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派出少帅的老部下吕正操赴美,交谈回国事宜。
但台湾方面却一直给张学良上压力,要求他尽快回到台北。
此后张学良便在台湾过起了隐居生活,直到1995年移民美国。
张学良将军活了101岁,可是直到最后,他也没能踏上返回故土的列车,这也成为其永远的遗憾。
而在1993年,当黄宏拜访完张学良之后,他便对少帅发出邀请,希望张学良可以去观看他们第二天的演出。
张学良欣然答应。
演出过后,黄宏请求张学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写几句话。
张学良盯了那张空白纸好一会儿,终于缓缓拿起笔,在纸的一角工工整整地写下“张学良”三个字,随后说道:
“我眼睛不太好使,所以我就只写个名字,剩下的话,就让你替我写吧。”
黄宏后来猜测到,少帅没有给父老乡亲留下一句话,估计是这一张纸载不动他对故土的相思吧。
而张学良留下这张空有名字,却无内容的纸张,想来也是让后人去评说他的功与过吧。或许在少帅的心中,一直有个心结难以解开。
结语
后来,张学良将军为东北旧军部题词:
“鹤有归巢梦,云无出岫心。”
而张学良到最后也没能回到故乡,很大原因其实是受制于当时宝岛当局的阻拦。
少帅确实有过错,但其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病逝檀香山,享年101岁。这位世纪老人走过百年光辉岁月,以民族大义为重,书写风云传奇。
就像那张空有姓名的白纸,少帅的的功与过,就交给后人评说吧。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1993年黄宏看望张学良,请其为家乡题词,张学良最终只写了三个字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