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网吐槽,冤不冤
近几年,影视圈非常流行“文艺复兴”。
经常有一些多年前的影视作品突然翻红。
而像《甄嬛传》这种经典款更是每年都要复兴一遍。
今年,这个“福气”终于轮到了《如懿传》。
去网上随便一搜,各种角度的解析视频铺天盖地。
解读类型包含美学、逻辑学、历史学甚至精神分析学。
由于可研究方向的全面性,《如懿传》甚至还形成了一门学问。
网友将其称之为“如学”。
但是,和其他作品翻红的方式不太一样。
《如懿传》的复兴方式是黑红。
目前《如懿传》已经达成演员、编剧、原著及制作的全方位“出圈”。
我简单了解了一下《如懿传》“翻红”的发展历程。
起因是去年一个游戏UP主在一期视频中吐槽《如懿传》,遭到剧粉质疑。
为了回怼“没看过剧就没资格批评”的言论,UP直接从第一集开始拉片式审判。
截至目前,吐槽合集已经攒了整整101期视频。
在这位UP的视频做到第十几期时,有一批账号陆续加入吐槽阵营。
至此,《如懿传》吐槽进入爆发期,还形成了不同风格。
这些视频的前期吐槽内容主要集中在剧情逻辑和各种细节问题。
中期进入了人物角色解析以及历史背景考究阶段。
后期吐槽内容从角色转变到演员妆造、演技等方面。
随后一批视频被投诉下架,成为了事件的重要转折点。
这些被下架视频中,有的是因为言论涉及对演员的人身攻击;
有的是版权方以版权问题提出的下架诉求。
大批视频下架,UP停更,导致网友认为这是官方捂嘴行为,激起了更强烈的争议。
针对演员的讨论也随之愈演愈烈。
站在一个路人的角度看,其实引发这场闹剧的根本原因有两个。
一是《如懿传》本身质量不够过硬。
有关剧集内容最大的争议就是剧情设计和人设问题。
咱们先来说说作品的剧情设计最大的BUG。
《如懿传》的核心是帝后婚姻,前期海报上也标明了是“一代帝王夫妻的婚姻围城”。
主线要表现这一核心思想,肯定要围绕结局的“兰因絮果”展开。
但主创从一开始就没把“兰因”铺垫好。
电视剧的设定中,男主弘历和女主青樱是青梅竹马。
按理说你多少要费点儿笔墨表现俩人的过往吧。
并没有。
剧集只用了三个情节一笔带过。
分别是弘历梦见青樱嫁给别人,从梦中惊醒。
弘历不顾家长反对,非青樱不娶。
弘历不和福晋洞房,把初夜留给了侧福晋青樱。
而且两个人在结婚之前,完全没有互表心意。
青樱现身福晋大选,理由还是帮好兄弟弘历掌眼。
既然这样那最起码要通过具体情节,让两人情感有个明显转变吧。
也没有。
俩人从好兄弟到浓情蜜意,就用了不到一盏茶的时间。
按照这个发展,在王府的六年其实是铺垫两人情感的最好时机。
可紧接着时间线一下就跨越到弘历登基之后。
中间在王府的剧情咱不知道没拍还是一剪没,总之是没看到。
进宫之后,弘历对青樱,只是比其他人特殊,但远远达不到偏爱的程度。
比起一个从小就喜欢青樱的情人,弘历的所作所为更像是一时兴起。
本该互相奔赴的爱情,看上去只是青樱的单方面付出。
这对青梅竹马的感情,给我留下的印象,甚至都没有嬛嬛和大橘深。
导致后面的“兰因絮果”带来的震撼,都不如一句“莞莞类卿”。
而主线不够清晰的原因,和改编有很大关系。
其实原著设定中,俩人根本不是青梅竹马。
弘历对青樱的感情,是在她被打入冷宫时才有的。
剧中的青梅竹马这段儿,是导演最后加上的。
根据结局改开头,创作过程其实是本末倒置。
青梅竹马的设定当然也能用,只是主创并没有时间仔细打磨。
这就导致改编过程中加入的情侣互动,与原著的保留剧情,形成了很强的割裂感。
如果把《如懿传》放在当下的内娱的影视环境中看,其实它并不差。
甚至可以说好于大部分捧人的流量剧。
但关键就在于它的剧集类型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后宫剧。
虽然《如懿传》一直说自己不是宫斗戏。
实际上大部分推进剧情进展的情节都涉及到宫斗。
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被观众拿来与同类作品作比较。
首先拿来被对比的肯定是人设。
如懿这个角色最大的争议是人设和环境的割裂感。
不管是《金枝欲孽》《甄嬛传》还是《延禧攻略》,女主的事业心都非常强。
只有如懿在如狼似虎的后宫里,向往爱情和岁月静好。
可能是创作者考虑到,剧集核心是婚姻,重点要展现的是如懿的爱情悲剧。
或许是只有保持这个人淡如菊的纯真人设,最后给予致命一击,才能让她的悲剧更加深刻。
另外,亲眼目睹过上一代熹贵妃和乌拉那拉氏的斗争,如懿刚开始不愿参与宫斗的想法是很合理的。
周迅本人也在采访中说过,如懿的性格做不出杀人的事情。
但看过剧的朋友都知道,《如懿传》中的其他角色,上进心都很强。
可偏偏剧本让如懿拿了一个反宫斗的人设,并让她从头贯彻到底。
别人都来噶你了,你还不反抗,就很令人匪夷所思了。
其实《甄嬛传》中,甄嬛刚入宫时,也不想参与后宫争斗。
直到她在碎玉轩的树下挖出了麝香,才改变了想法。
周围的环境推动甄嬛一步步落入权力争夺的漩涡。
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发生性格转变,才是正常且合理的。
如懿从头淡到尾,实在太过于理想化。
观众对这个角色不够满意,并不是纯爱看金手指大开的爽剧人设。
而是如懿所处的环境,让观众对她的人设转变产生了这种期待。
一旦期待不能满足,人物在观众心里就很难立起来。
并且,《如懿传》最初播出时,同期打对台的是《延禧攻略》。
当魏璎珞为姐姐报仇时,如懿在人淡如菊。
当魏璎珞为容音报仇时,如懿在人淡如菊。
当魏璎珞为明玉报仇时,如懿还在人淡如菊。
和爽剧人设做对比,如懿就显得更不讨喜。
另外,《如懿传》为了反宫斗,而设置了很多宫斗戏。
如懿作为女主,自然成了配角们攻击的靶子。
而因为人设问题,如懿又不能靠反杀保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剧本为如懿准备的解决方式是借刀杀人。
所有的坏事都让如懿身边的人做。
前有容佩,后有海兰。
总之,就是不能让如懿毁掉纯真人设。
这也是如懿人设备受争议的另一原因。
其实反宫斗主题,并不一定非要通过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女主来表现。
《金枝欲孽》就是最好的参考答案。
在剧中饰演如妃的邓萃雯曾在采访中说过:
“《金枝欲孽》中除了皇后之外的每一个女性角色,都希望离开宫廷。”
剧中的每一个女性都在斗争之中,但都讨厌斗争。
她们身处无法反抗的环境中,只能用宫斗来结束宫斗。
利用规则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打破规则。
《如懿传》给女主这个淡如菊人设的初始目的,是让她独立于规则之外。
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反宫斗立场。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让角色一味逆来顺受。
总之,《如懿传》关于“封建婚姻”的探讨和“反宫斗”的主题立意是值得肯定的。
只是创作团队功力不足,才导致呈现内容产生歧义。
剧集自身确实存在问题,但造成闹剧的另一个原因,也和当下的环境有关。
其实往前倒退十年,对剧集的吐槽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
近十年来,影视行业逐渐成为流量的奴隶,资本的天下。
公式化的制作模式生产出一大批影视垃圾,一再拉低观众的鉴赏能力。
剧集水平一般,但开播前总吹得天花乱坠。
观众每次打开一个新剧,都要冒着被骗的风险。
当耐心消耗殆尽,观众对国产剧的包容度自然也就没那么高了。
《如懿传》的阵容和题材,一开始就拉高了观众的期待。
观众付出了时间和会员费,结果剧集没达到预期,出来说两句也不过分。
别说一般的影视剧,就算是影史经典也有这种待遇。
不信大家可以去翻翻各大电影的评论区。
仍然有人认为《霸王别姬》就是个gay片儿。
而饭圈文化对影视行业的侵蚀,也加速了极端化情绪的产生。
观众说两句,就立刻有人冲上来对骂。
殊不知,良好的行业环境,才是杜绝闹剧产生的根源。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梅子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