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暗,少儿不宜,动画
作者 / 青青鱼
编辑 / Pel
2024年的昂西动画节,摘得长片动画水晶奖桂冠的是澳大利亚定格动画导演亚当·艾略特的新片《蜗牛回忆录》(Memoir of a Snail, 2024)。这是艾略特继2009年的《玛丽和马克思》(Mary and Max, 2009)之后的第二部长片作品。
《蜗牛回忆录》海报
暌违15年,《蜗牛回忆录》不负众望,不仅绵延了《玛丽和马克思》创造的感动,赚足观众的眼泪,还再次确证了亚当·艾略特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导演风格,在昂西首映后便获得了来自《卫报》《综艺》《好莱坞报道者》等多家国际权威媒体影评人的一致好评。
01
羸弱者之歌,当缺陷成为风格
2009年上映的《玛丽和马克思》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开始于1974年的澳大利亚。
《玛丽和马克思》海报
影片以两个主要人物为中心,八岁的小女孩玛丽生活在墨尔本,她相貌平平,额头上有一块硕大的胎记,妈妈是酒鬼,爸爸只愿意和死鸟标本待在一起。因为长相和家庭的缘故,玛丽在学校受尽欺负,属于那种“不幸的小朋友”。
玛丽的出场
一次偶然的机会,玛丽鼓起勇气给大洋彼岸的陌生人写信,正是这个决定让她收获了唯一的朋友,马克思,44岁,独自生活在纽约。马克思同样以不幸的失败者自居,他每天躲在公寓里看电视、暴饮暴食,养着一条又一条一模一样的金鱼。
独居中年犹太人马克思,原型人物是亚当·艾略特的真实笔友
就这样,生活在地球两边的两个孤独的人,开始通过一封封信件互相倾诉着生活的不易,和彼此分享微小的甜蜜——巧克力、炼乳、糖果,娓娓道来的旁白则用最平常的语气,讲述着平凡人能经历的最深刻的痛苦。马克思支持着玛丽一步一步长大成人,而玛丽也让马克思看到了世界上仅存的善良与纯真。
亚当·艾略特的故事最厉害之处在于,不美化一丝一毫的现实,但仍能让人收获面对生活的勇气。
当生活中的风暴来临,那些信件中简单又生动的话语有力地支撑着玛丽、马克思以及银幕前的我们。正因如此,《玛丽与马克思》在豆瓣收获了超过44万观众打出的9.0分,在豆瓣TOP250榜单中位列第151位。
2024年的《蜗牛回忆录》把情感从友情转向了亲情,主人公格蕾丝和吉尔伯特是一对龙凤胎,两人从小互相依靠、心照不宣。
格蕾丝、吉尔伯特和残疾魔术师父亲
和玛丽一样,格蕾丝小时候在学校也被欺负的对象,因为她患有先天唇腭裂。吉尔伯特是格蕾丝生命里唯一的希望,但父亲去世后,兄妹俩不得不被分别送往不同的寄养家庭。从此,澳大利亚内陆广袤的沙漠是两人之间不可跨越的距离。
格蕾丝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焦虑和痛苦中,她愈发离群孤僻,并且逐渐表现出囤积癖和盗窃癖的倾向,她很少出门,在自己的房间里满满当当地堆砌着与蜗牛有关的一切。
格蕾丝房间里囤积的蜗牛物品
另一边,吉尔伯特被一个农场主家庭收养,遭遇着肉体和心灵的双重虐待。他生活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攒够钱,穿越沙漠和格蕾丝相聚。
吉尔伯特的养父母摧残着孩子们的精神
然而,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的期望发展,而是偏偏事与愿违,格蕾丝和吉尔伯特都坠入了更加黑暗的深渊。亚当·艾略特用夸张变形的黏土人偶还原出了真实生活的情绪:悲伤和绝望时时刻刻萦绕着我们,稍不注意就会失控、决堤。
故事的最后,格蕾丝将自己的经历做成了一部并不完美的动画,在放映时,台下稀疏的观众中响起了“死去”的吉尔伯特的声音。这个催人泪下的结局弥补了15年前玛丽和马克思的遗憾,给无数影迷以巨大的慰藉。
普通人的生活中也许没有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但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足以让我们成为英雄。
度过至暗时刻,黎明就会到来。
格蕾丝和吉尔伯特的伤疤组成了笑脸
亚当·艾略特的所有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接受缺陷,因为正是不完美塑造了我们。
艾略特总是让那些不起眼的、丑陋污秽的、不健康甚至不健全的人成为主角,《裸体哈维闯人生》(Harvie Krumpet, 2003)的哈维从小患有“妥瑞氏症”;《玛丽和马克思》里的玛丽额头有大块胎记,马克思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和暴食症;《蜗牛回忆录》里的格蕾丝则集齐了先天残疾和后天的一系列心理疾病。
身心健康、一帆风顺、功成名就的叙事在艾略特的影片中永远缺席,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充满他所创造的人物的一生:诞生于不幸的家庭,无法与人交流,从未获得友谊或理想爱情,更遑论学业或事业的成功。主人公们总是过着拮据、偏执、不断与心理疾病抗争的生活,他们在故事中完成的“英雄之旅”也出奇地一致:终其一生克服自己的障碍,成为一个接纳自己的普通人。
这似乎也是亚当·艾略特创作人生的写照。我们作为观众识别到的独属于艾略特的美术风格——颤抖的线条,变形的身材,粗糙的粘土表面——很大程度上是他与遗传性生理震颤抗争和妥协的结果,他的手总是不自觉地抖动。
《蜗牛回忆录》中的萍琪奶奶与格蕾丝
他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方式为囤积癖、广场恐惧症、暴食症、盗窃癖、抑郁、焦虑等心理疑难杂症和瘫痪、唇腭裂、中风等生理残疾去污名化,因为他自己就顽强地成长于其间。天生不幸的人,当然能够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幸运起来,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亚当·艾略特及其作品里,我们能观察到人生经历、创作主题和美术风格的高度统一,这是贯穿在他所有作品中的关于“不完美”的辩证法:看上去的缺陷通常不是缺陷,接受它们,让它们塑造你,而不是限制你。当你坦然接受生活中无法去除的污秽,它们就能成为你标识性的风格。
02
从澳洲农场到昂西领奖台,艾略特的导演之路
亚当·艾略特用一个自创的词“Clayography”(粘土传记片)为自己的影片命名,他拍摄的所有影片都可以被划分到这一类型,包括早期的“自述三部曲”《舅舅》(Uncle, 1996)、《表兄》(Cousin, 1998)、《兄弟》(Brother, 1999),以及蜚声国际的《裸体哈维闯人生》《玛丽和马克思》以及新片《蜗牛回忆录》。
1996年,还在维多利亚艺术学院上学的亚当·艾略特拍摄了第一部动画短片《舅舅》,成本在四千澳币左右,尽管片长只有六分钟,但此片仍获得了包括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在内的诸多奖项。在他的第一部短片里,艾略特日后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诸多“作者性”已初见端倪:纯手工制作,定格动画,传记体,极简叙事,极少的对白搭配娓娓道来的旁白,在悲怆中插科打诨。
1997年在三家政府基金的资助下拍摄的《表兄》,原型人物是他家族里一位患有脑瘫的表兄。这部影片的拍摄场地是艾略特父亲在墨尔本郊区的一个小仓库,预算四万两千澳币,获得了澳大利亚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短片奖。1999年的《兄弟》以亚当·艾略特自己为原型,同样也是把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的一部作品,它拍摄于一间朋友家的卧室,预算为五万两千澳币。
接下来便是我们熟知的叙事。2003年的短片《裸体哈维闯人生》预算来到了38万澳币,由澳大利亚著名男演员杰弗里·拉什旁白配音,在世界范围内100余个电影节放映,赢得了超过40个奖项,包括2004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2004年的亚当·艾略特和奥斯卡奖杯
2009年艾略特的第一部长片《玛丽和马克思》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这也是圣丹斯历史上第一词由动画电影、澳大利亚电影担任开幕影片;2015年的短片《厄尼饼干》(Ernie Biscuit, 2015)入围昂西动画节主竞赛单元,2024年的《蜗牛回忆录》则获得了昂西最佳动画长片水晶奖。
03
长周期、高口碑、低票房,一种昂贵的坚持
有一种说法是,定格动画是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形式。这个“昂贵”考量的不仅仅是手工制作人偶和布景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更多还有逐帧拍摄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
尤其是在技术和产业瞬息万变的今天,时间几乎被明码标价,亚当·艾略特在职业生涯的黄金阶段坚持着他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劳动:手工制作,实景拍摄,用最昂贵的艺术形式讲述最私人的故事。
上述的七部作品共参加过1000多个电影节,并赢得超过110个奖项,和如此出色的影展表现极不平衡的是这些影片的商业价值。以两部长片的预算和票房对比为例,根据IMDBpro显示的数据,《玛丽和马克思》的制作预算为824万美金,而全球票房只有117万美金。
基于前作《玛丽和马克思》的惨淡票房,《蜗牛回忆录》的制作过程更加艰难,2017年,艾略特甚至卖掉了和伴侣共同居住的房子。
《蜗牛回忆录》的制作耗费了八年光阴,历经十六稿剧本,艾略特坚持纯手工制作所有的场景和道具,团队总共制作了超过7000件物品,实景逐帧拍摄,没有使用CGI。然而截止到2025年1月3日,《蜗牛回忆录》的全球票房也仅有118万美金。
格蕾丝房间满满当当的物品均为手工制作
暗黑小众的画风和颇具冒犯性的内容(宗教、性少数群体、死亡、开黄腔等)注定艾略特的作品无法在主流市场中斩获票房佳绩,在缺乏分级制度和艺术院线体系的地区甚至难以在院线发行,但他从未因为这些顾虑而放弃个人表达,这种选择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澳大利亚的独立动画制作环境赋予他的空间。
单看票房和制作成本的对比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艾略特的创作背后有一套由政府文化扶持、世界电影节体系、私人投资共同搭建起来的支持体系,这套体系的融资和销售能力刚好可以覆盖他小团队、低成本、长周期制片模式所需的资金。
亚当·艾略特为《蜗牛回忆录》手绘了超过1600张故事板
澳大利亚独立动画的制作环境与欧洲相似,政府的文化扶持政策和机构在融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和欧洲一样,澳大利亚这些文化政策的初衷正是扶持本国动画以对抗好莱坞和日本动画产业的文化入侵,因此,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一张差异化和高辨识度的国家艺术名片,对艾略特这样的独立导演来说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玛丽和马克思》的投资方和出品方是澳大利亚电影最重要的政府投资主体Screen Australia,此外影片还由维多利亚州的电影扶持机构Film Victoria、国营广播公司SBS(Special Broadcasting Service)共同出资。 而在《蜗牛回忆录》的片头,除了Scre en Australia和Film Victoria外,我们还看到了墨尔本国际电影节首映基金的身影。 来自政府的资助,换言之,“纳税人的钱”对艾略特制作团队而言是最重要的支持。
《蜗牛回忆录》片头
动画节和电影节体系的存在也使得本土票房不必承担起影片全部商业回报。墨尔本国际电影节为艾略特的影片直接提供了资金支持,而昂西动画节、圣丹斯电影节是重要的融资和分销渠道,为影片带来了后续销售和版权交易的机会,尤其是对于长片而言,通过电影节顺利参与到全球艺术电影的发行产业链中无比重要。《蜗牛回忆录》的国际销售由著名艺术电影销售公司Anton和Charades代理,他们将影片推向了国际市场的更多买家。
和欧洲独立动画不同的是,由于亚当·艾略特坚持纯手工制作粘土定格动画,他习惯把“手工作坊”中的所有流程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再加上澳大利亚在地缘上的区隔,因此他能够调动的国际资源相对较少,更多是依靠澳大利亚本土的动画资源来完成影片,难以像欧洲国家那样通过跨国合拍来分摊成本和拓宽市场。因此,亚当·艾略特的团队规模与欧洲同量级的影片相比要更小一些,代价就是要花费更漫长的制作周期。
《蜗牛回忆录》制作团队
为这样的创作买单的有市场,有政府,有产业,但付出最多的一定是排除万难只为做成影片的创作者本身。艾略特的创作生涯带给独立动画导演们的启示是,独立制作的空间一直都存在。走好独立动画导演这条浴火之路有两个关键:首先,绝对相信自己对作品的精神内核和外在风格的把握,其次,坦然接受作为导演“赚不到什么钱”的局面。如果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你要做的就是忍受日复一日的重复与孤独,忘掉自己,忘掉观众,建立创作的人生。
04
结语
亚当·艾略特创造的人物无疑全都是自卑的,因为种种不幸,他们从来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人生。但艾略特一次又一次地告诉他的人物和观众,不要为任何不完美自卑,破碎和晦暗只是硬币的一面,没有它们,另一面的光明和希望就无处傍身。
15年前,无数观众被马克思信里这样的句子戳中心田:
“人的一生就像长长的人行道,有些很平坦,有些跟我的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屁股。你的人行道应该跟我很像,不过裂缝应该没这么多。但愿将来我们的人行道会交汇,我们可以一起喝一罐炼乳。”
一切艰难困苦不过是人行道上的裂缝,只要昂首挺胸大步向前,路依旧可以被我们走得很好。
在15年后的《蜗牛回忆录》中,这种从黑暗中生长出来的希望还在延续,萍琪奶奶去世前留给格蕾丝的信里这样写道:
“我们只有回头看才能理解生活,但我们必须向前活着。蜗牛从不回看它走过的路,总是不断向前。是时候让你在世界各地留下闪亮的足迹了,记住,永远,永远不要回头。”
— 点击图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宇野常宽成名作,解剖新世纪二次元的时代精神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