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健
首先,让我们恭喜董子健的导演首作《我的朋友安德烈》,获得了今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
哇!!!非常有排面!!!小董你真的可以!!!!
说起来很有缘份,《我的朋友安德烈》是我们今年在东京国际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所以,也是一上来给了我们一个开门红。第一次做导演的董子健,表现比我们想象中要更稳,也带来了不少的惊喜。不仅自编自导自演,电影还是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小说,且,找来了好朋友刘昊然主演。
在这部电影里,你也会再一次看到那个很有灵气、很有少年感的刘昊然。甚至你会觉得,对啊,刘昊然就该是这个样子嘛。果然,还是最懂你的人最会拍你!
如果你很喜欢双雪涛原著的话,也可以放心。
因为,你既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一些独特的作者气质,而这也恰好与小说的精神非常契合。
或许可以这样说——是董子健选择了这个故事,故事也选择了他。
在双雪涛的诸多小说里,《我的朋友安德烈》是比较特别的一部。
一方面,它改编自双雪涛旧友的经历,本身就存在一层现实主义的底色。
另一方面,它的主题——童年、同学和成长,也更具有普适性。
相比起双雪涛其他的作品,《安德烈》和读者的距离是更近的。
可能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在电影改编的过程中,董子健将叙事从插叙改成了双线并行。
看完电影,你会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很妙的改编思路。
在影片现在的时间线里,李默已经成家立业,千里迢迢回乡为父亲奔丧。这一路上因为大雪封路,所以变得异常艰难。
好在,他遇到了昔日的朋友安德烈,两人得以结伴同行。
借由这样的一种形式,董子健将我们所有人,都转变成了故事里的“我”——
我们踏上一场更为具像化的旅途。它由过去和现在的影像交织而成,它伴随着谎言、逃避和自我欺骗,是被美化的记忆和迷雾重重的现实。
但最终,它将直抵一个人的内心。
多年的隔阂,就像那场尘封的大雪,终将在这漫长的路途中消弭。而在到达终点以前,丢失的童年和真相,也将要浮出水面。
在故事的两条叙事线里,影像的风格可谓大相径庭。
现实是冷峻的,漫天大雪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隔阂。在一个又一个寒冷的雪夜,人徒劳地握着方向盘,车前灯像凛冽的刺刀,一下下地扎进黑暗里。
这也是导演的刻意为之。无论演员的状态,还是镜头语言的铺陈,都在营造一种距离感,或者说,制造一种悬念。
他们被大雪埋在了现实,困在了现实。他们丢失了过去,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与之相比,回忆反而是温暖的、是真切的。它和观众之间没有距离,因而被勾勒出了一层人情世故的烟火气。
回忆里所讲述的,是两个“差生”的友情。
李默是一个看起来没心没肺的初中生,调皮、爱踢球,“不聪明”。
他的好朋友安德烈则是一个“不正常”的天才。他胆子超大,超有个性,他又很聪明,小小的脑瓜子里思考着许多深奥的哲学问题。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正常”。
尽管有着极佳的理科天赋,他数学考试却只能考32分,比李默考得还烂。
为什么呢?
并不是因为他不会做卷子,而是他觉得老师教的定理太啰嗦,想把公式改得简单一点。
影片的前半段,娓娓道来地讲述了一段剑走偏锋的友情。两个边缘化的少年,两个不被看到的“异类”,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互相取暖,治愈彼此。
安德烈是个“怪”小孩,没有人懂他,只有李默可以懂。
李默也是个“笨”小孩,没有人欣赏他,只有安德烈相信他能做第一。
他们都很孤独,但因为有了彼此,所以不再孤独。
在影片后半段,故事逐渐揭示了少年们笑容背后伤痕累累的一面,叙事的视角也逐渐变得更为宏观。
当你看到了他们的家庭和他们所身处的时代,也就更加看到他们对于彼此的意义。他们承载了彼此的梦想和希望。要改变,要离开,要在围困和出走之间找到自己的路。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再回到影片的开头,也就更能理解到双线并行的深意。
成年后的李默已经走出去了,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回来呢?
如果说,童年回忆所描述的是我们人生的上半场,是对抗、挣扎和逃离。
那么,成年后的李默,则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成长并不总是一件美好的事,它也意味着阵痛、失去。
我们都在长大的过程里,丢失了一些东西。这背后是无奈,是妥协。或许你可以逃离,但总有些东西无法割舍。它们是你永远要背负的东西,是你人生的一部分。
这场被围困的旅途,其实也是李默重新找到自己的旅途。它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作者性的自省。
而对于李默来说,安德烈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或许,故事的答案,早就藏在问题本身。
他们既是命运的共同体,也是一对截然相反的对照组。
你是“李默”,你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安德烈,旁观他的命运。你是“安德烈”,你心里刻着“烈”的座右铭,你曾想要变成他。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曾有过那个反叛的阶段,想要对抗权威、对抗规则,想要做自己、只做自己,保留全部的自己。
但最终,大部分人还是顺应了社会的规则,长大成人。你不再迷茫、不再懵懂,而只是变得平静。
而在我们身上,属于“安德烈”的那个部分,则被抛在身后,永远地成为了回忆里,一种逝去不再的纯真。
从这个层面来说,影片所讲述的故事看似并不复杂,却有着很丰富的表意。它讲述的是成长,是告别,是初心,是时代。
抽丝剥茧的回忆,真相的层层揭开,也体现了导演对于双线叙事的驾驭能力。
而借由这样一场旅途,作为观众的我们,也触碰到了自己的童年。像在照镜子一样,在摇摇晃晃的车窗里,重新追寻起那些镜花水月的回忆。
镜头追寻的是李默和安德烈的过往,我们想到的却也是自己。
这是一部不能被剧透的电影,这也是一部不需要被剧透的电影。
我们的答案都写在故事本身,在人物的每一次笑和泪里。
最后,也想要提一提这部电影里,演员们相当出色的表现。
在技术层面上,电影的视听语言是冷静而克制的,它以一种观察者的视角,慢慢地构建起了整个叙事的框架。
而演员们的表现,则填充了故事的血肉,和人物的灵魂。
刘昊然和董子健所饰演的,分别是成年的李默和安德烈。
看到不少评论用“破碎感”来形容刘昊然的表演:的确如此,他所饰演的李默承载了这个故事里,更为复杂的部分。
对于李默来说,他的困境不仅在于父亲离世,击碎他的,也是混沌的现实。
长大成人后,人性便是复杂的、是灰色的,是不断在寻找之间迷失,不断在得到和失去之间权衡。
但,这也是他需要面对的现实。他终将要与这样的现实和解。
许多场刘昊然和董子健的对手线,在当下观看的过程中,或许我们会觉得有些迷惑不解。
事后跳出来看,则会发现,两人的表演的确是准确的。
也难怪小董会忍不住一次次地选择用特写镜头对准他们。每次的对手戏,每次的正反打、眼神逼视之间,皆是不能言说的情绪的流露,是灵魂罅隙里的交汇和碰撞。
秘密就掩藏在他们凝视彼此的瞳孔之间,吸引着观众一同去探寻答案。
小演员的表演同样让人惊喜。
韩昊霖是我们这几年非常关注的一位小朋友,他在《我和我的祖国》《庆余年》里都有着非常神乎其神的表现。
万万没有想到,在这部电影里,他仍然还能有突破。
他的表演成熟、丰富、富有层次感。他让原著里的那个人小鬼大的安德烈,跳出了双雪涛诙谐又冷峻的文字,真实地活了过来。
有时候,你觉得安德烈像一个世外高人,一个侠客。他什么都懂,什么都看透,什么都不在乎。
有时候,你又会觉得心疼,因为这样一个他,也只是个孩子。他也被困在了校园和家庭里。他离不开。
在那个看似瘦小的身体里,藏着一个早慧的灵魂。然而,这终究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慧极必伤。
因此,当他每一次望向李默,那样复杂的、灿烂的笑容,盛满了爱、期待,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哀伤。
世界不曾善待他,他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但他希望他燃烧自我的光,能照亮李默的前路。
在这一层面上,安德烈是李默的光,李默也是安德烈的光。
迟兴楷的好,则在于另一种少年气。
他好在纯粹,好在真情流露。在他身上,你感受不到太多表演的痕迹。李默就是他,也只能是他。
而他之所以能够吸引安德烈,正在于这种真挚、质朴。他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闪耀着少年时代的独特光芒。
电影看到最后,你会明白,成年后的李默丢失的不仅是安德烈,也是这个璞玉般的自己。他再也不可能是那个纯真的少年,他永远丢失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韩昊霖和迟兴楷的表演是相得益彰。他们在这部电影里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还有你的老舅董宝石。
很惊讶,老舅居然是会演戏的,而且演得非常好。
他不仅演活了一位东北的父亲,还贡献了影片最高光的戏份之一。
这里就不过多剧透了,总之,那场哭戏真的震到我了,那也是一个父亲平静破碎的时刻。
同样,这场戏之所以重要,在于你将从父亲身上,看到现在的李默的影子。
这一层人物关系很重要,这同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去理解李默,去理解整个故事的表达。
总之,还是很喜欢《我的朋友安德烈》的。
作为一部新导演的首作,这部电影当然没有那么完美,但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很纯粹的作品。它尊重了原著,尊重了观众。
至少,作为导演的第一步,董子健还是走得很稳的。
也许作为导演,他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他只是想讲一个故事,只是恰好对于这个题材,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表达欲。
但这样的状态,就是对的。
对于新人导演来说,能找准自己的风格,找到自己适合走的路、擅长的方向,是最难得的。
现在看来,董子健正走在这条路上。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