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第一个,中国,杀猪,AI
AI爆改成龙,《传说》暴击观众。
封面 I 电影《传说》海报
作者 I 李东阳
报道 I 李东阳朋友圈
“得是有多巨大的ego才会觉得有人想看自己美颜年轻四十岁的僵尸脸啊,希望现实能给老男人们一些沉重打击,AI换脸每年轻一岁,投资亏损一千万,人类史上最贵的美容针。”
这是电影《传说》在豆瓣排名第一的高赞。
话虽然刻薄,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很多观众乃至成龙影迷的心声。
顶着《神话》姊妹篇头衔与“27岁AI成龙重现大荧幕”的噱头,电影《传说》轰轰烈烈杀进今年的暑期档。
但上映13天票房7800万的成绩,基本宣告了这个投资3.5亿电影大片的“死亡”。
过时的故事,老套的剧情,一个并不凄美的爱情故事,一个满身写着反派的反派,以及一瓶“一人份”的解药......这部2024年的电影处处流露着20多年前的“老派”气质。
如果说自我“复刻”《神话》百分之60%的剧情是这部电影失利的关键,那AI成龙就是点燃观众怒火的那一颗炸弹。
“AI爆改成龙让他出现的每一帧都是AI质感,仿佛deepfake(深伪)山寨电影。”
“为了和娜扎演爱情戏,AI换脸成年轻人,在直男癌赛道,成龙可以和冯小刚让葛优和年轻版人工智能舒淇谈恋爱,有一拼。”
“AI加持下的“7岁成龙仿佛直接按张艺兴来建模,并以偶像包袱极大的流量明星标准进行假人化精修,大银幕效果比劣质整容脸还要惊悚。”
社交媒体和豆瓣评论区充斥着对“27岁AI成龙”的不满与恶评。
图源: 豆瓣电影
虽然大众不该对一个70岁的老人如此苛责,但这件事一旦上升到“花钱买票”的商业高度,一切似乎又都合情合理了。
如果说在此之前,大众对AI的认知还停留在ChatGPT以及大厂高科技实验室里,那这一刻,人们对AI的“危害”有了最真实的体感。
观众的不满在于,一个自带3D磨皮滤镜,比女主娜扎脸还光滑的AI成龙在大荧幕上“哭起来像笑”的尴尬。
图源: 电影《传说》
遗憾的是,这个令主创颇为满意的AI成龙成了影片的绝对主角,有观众吐槽,时长129分钟的电影,看真成龙的只有29分钟。
但这位观众显然高估了成龙的出场时间。
这个所谓的成龙AI,真的只是换脸。动作是实拍,但“替身”不是成龙以往的影像,而据说是郑业成。
以至于连打戏不仅不是年轻版成龙的再现,也不再遵循曾经的功夫片原则,而变成了假打特效。
在看过影片之后,我十分理解影迷的恶评,因为影片里那个技术拙劣、无法以假乱真的AI成龙经由大荧幕的缺点放大之后,真的无时无刻都在让人如芒刺背、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我不知道主创是如何说服向来对“电影特效”高度警惕的成龙使用AI参演的。
毕竟在2023年上映的电影《龙马精神》里,成龙饰演的落魄龙虎武师老罗就对特效构筑的动作片现状展现了十足的厌恶。
不过在路演中,70岁的成龙显然对电影中那个27岁征战沙场的年轻成龙充满怀念与羡慕的。
但从影片上映前后主创和观众的言论来看,彼此对AI成龙的期待显然是不同的。
在映前接受媒体的采访中,《传说》导演唐季礼直言,用AI技术制作出年轻版的成龙给成龙看时,成龙担心太帅了。我解释这个角色是梦中人,是其年轻时的样子后,成龙才答应,并选择了27岁这个年龄。
图源: 电影《传说》海报
而作为《传说》主控公司的博纳影业的于冬则说,这部电影中,AI技术不仅实现了过去难以完成的特效制作,更通过数字人技术,让演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拍摄任务,大幅度降低了制作成本——“例如,过去一个演员可能需要连续拍摄九天,但现在通过AI技术的辅助,他们只需要两天就能完成大部分拍摄,可以大幅度降低片酬。”
在谈到创造AI成龙幕后故事时,于冬还透露,成龙大哥从二十几个数字人形象中选出了现在这个版本,还点赞“太帅了”。
你很难理解一部在前期宣传焦点集中在AI特效的影片,导演连同制片人关心的不是AI成龙制作的逼真不逼真,而是帅不帅。
这显然与观众的期待是背道而驰的。
大众和影迷是怀念过去年轻的成龙,但人们怀念的是那个在电影里有挑战精神、不使用替身、对特效嗤之以鼻、敢拿命搏也要做出令观众叹服的成龙。
图源: 电影《警察故事》
但主创们显然误以为影迷和观众是在馋年轻版成龙的身子,也都忽略了情怀在商业上的反噬作用。
毕竟年轻时的成龙帅不帅,观众们能不知道吗?
在技术乐观派的认知里,任何技术问题都不是问题,因为它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解决。
对于《传说》中AI成龙所展现出的在技术上的拙劣,我同样保持着乐观主义的期待。
正如唐季礼所说,两年前,当我决定将AI制作融入电影时,相关技术还没成熟,只能边做边改,最终形成如今看到的年轻成龙的画面。
只是后来者大概率不会再是AI成龙了。
如果我时间线拉的足够长,会发现,成龙电影的问题显然不是AI,在成龙近10年的电影作品中,《天降雄狮》《十二生肖》《铁道飞虎》《功夫瑜伽》《急先锋》《龙马精神》.....几乎全都以失败而告终。
尽管其中有部分在商业上是成功的,但显然它们全都没有满足观众的期待。
这其中当然有功夫片乃至港片“衰落”的影响,但更大意义上是成龙本人的原因。
毒舌电影在评价成龙的《传说》时直言,他活成一个“前辈”的人设。
我深以为然。
回想一下成龙近些年的作品,你很难挑出一部成龙不在影片里教育晚辈、直给家国情怀大道理的电影。
某种程度上来说,演了一辈子电影的成龙已然把自己现实的身份带进了电影,如果说电影造梦,那成龙显然分不清现实和电影了。
黄晓明和黄渤都说过类似的话:“你红了,身边全是好人。”
于成龙而言,作为娱乐圈大哥大,从来都是被人捧着。
年轻时的他,创作欲爆棚,靠着一身才华即便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出品的影片依然质量上乘。
但如今的成龙,不可否认他依然想为观众奉献精彩的影片,但面对自身创作能力的下降,再加上身边人一味的捧,很容易活在一个“被捧杀”的真空里。
在《传说》的路演中,成龙曾说,自己的电影一向坚持真拍真打,听说要做一个“AI成龙”的形象,也曾犹豫过。但是在看过几个AI技术制作出来的成片后,自己决定试试。
再结合此前唐季礼和于冬的言论,不难猜测在成龙态度转变过程中到底经历了身边人怎样的“捧杀”。
只是令人疑惑的是,在屡屡被市场、被观众“戳破”之后,成龙为何还没意识到自己始终活在一个“捧杀”构筑的“楚门的世界?
电影是光影的艺术,也是技术构筑的“奇幻世界”。
从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到2009年的《阿凡达》,电影的魔幻给观众带 来的震撼从未停止。
图源: 《侏罗纪公园》
如果说《阿凡达》再次激起了电影人对电影技术的探索欲,那时至今日AIGC的出现,则让影视圈又高潮了一次。
因为相较于CG特效的实现难度,AIGC生成影像的全新逻辑显然是影视从业者们最兴奋的地方。
电影本就是造梦的艺术,而如今AIGC显然给电影带来了更多想象的空间。
其实在《传说》之前,国内外就用许多使用CG\AI给演员减龄的先例。
比如《流浪地球》、《双子杀手》、《爱尔兰人》......尤其是《双子杀手》像素级的逼真效果还曾引发热议。
不过在这方面最大的受益者还要数2015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7》。
2013年11月30日,《速度与激情》系列主演之一保罗沃克车祸身亡,随后 环球影业花费5000万美元用CG技术在电影中复活了保罗沃克。
图源: 《速度与激情7》
无论是出于对电影本身的兴趣,还是对CG技术拍摄过程的好奇,2015年电影上映时范迪塞尔与保罗沃克在电影结尾岔路口分开,相视一笑的画面不仅成为影史经典,更因为这个“噱头”该片以24亿元成为2015年中国内地影史的票房冠军。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不得已的行为本身不仅无意间满足了电影造梦的终极追求,也让CG技术第一次有了温度。
但相较于李安曾笑谈“比威尔史密斯亲妈还要了解他的脸”以及《流浪地球2》曾花费一年使用纯CG进行尝试后又推倒重来,《传说》中的AI成龙更大意义上承担的则是宣传“噱头”的作用。
站在当下的视角,很难想象AI会把电影行业带到怎样的未来。
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技术从来都是辅助,电影的内核从来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而那些因技术而创造的瑰丽画面和故事一道,就像在高科技游乐园坐山车,或是遨游太空时回望地球的一瞥,身临其境的奇观和奇景在光影中为每个人编织着奇幻的梦境。
背后的指向是十分清晰的:让AI回归技术,让电影回归艺术。
这是“《传说》们”必须意识到的,也是未来必须改变的。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