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同学们,广东,纪录,电影
南都讯 记者蹇玥 你听过《杜鹃花》吗?这是20世纪40年代流传甚广的一首爱国抗战歌曲,曾被誉为“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这首美妙的歌曲”。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友棣先生,词作者是诗人方芜军先生。他们于1940年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创作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纪录电影《同学们》要讲的故事,就从这段动人的旋律开始。抗战时期,硝烟弥漫。战场的正面,是“十万图书,化为灰烬”,是 “彼黍离离”“白骨露于野”;与此同时,战争的另一面,则是在战火中坚守教育、笃志抗日、用知识与智慧逆流而上的老师和同学们!
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为代表的华南地区数十所高校和中学的师生们,从广州、香港、澳门等各地集聚粤北,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在粤北扎根、成长。先辈师生们在广袤的粤北山地播撒下人文教育的不灭火种,在壮阔的南岭峰脉高擎起救亡图存的伟大旗帜。
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群甘于授业乡野、奉献于教育的先生,还有一群朝气蓬勃、承托着民族未来的学子;他们是兄弟姐妹,他们是一家人,他们更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先生们”和“同学们”。战时教育困境重重,粤北办学条件艰苦。校舍简陋、交通阻塞、运输不便、物资匮乏、物价上涨……在极端艰苦的办学、住宿及研究环境下,在铺天盖地的炮火声中,师生们于困境中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展现出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荒郊野外的古庙里,“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给学生讲授着世界最前沿的量子物理知识;乡野条件有限,但中国第一位女天文学家邹仪新仍然排除万难坚持天文观测,在战火中数星星;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在坪石完成了《第一交响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传世之作,并与许幸之在粤北的山中漫步中感受高山流水、结下了深厚友谊……
没有什么能阻止朗朗的书声和飞扬的青春,师生们昂扬的生活状态,给山乡带来了文化氛围的改变,为粤北人民带来了文明开化的新风气,也让粤北成为抗日烽火中华南教育的圣地,凝聚着知识报国、传播文化的精神内核。
纪录电影《同学们》定档6月22日于广东上映,为观众述说这段“教育抗战”和“学术抗战”的伟大历史。据影片出品方介绍,电影采用分区域发行模式,从粤港澳大湾区出发,6月19日已在香港上映,即将于6月22日在广东上映。之后将陆续在北京、福建、江浙、四川等地上映。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或电脑机器人自动采集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和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