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必有,年度
《年少日记》像一把柔软的剑。
看着软绵绵,但刺进人肉里,生疼。
它不会带给观众很强烈的观影情绪。很爽、很炸、很好笑、很煽情等等,这类较为“商业性”的属性,在它的身上看不到。
影片只会传递给影迷朋友一种心情。一种温暖中夹杂着失意、怅然,仿佛被全世界抛弃的心情。这种心情哪怕在看完电影后,也会如高山大川般绵延不绝,伴随我们很久很久。
《年少日记》讲述了一件看起来相当悲哀的事情。但另一方面,电影的基调又其实是向上的。如此,便与伤春悲秋的无病呻吟有了云泥之别。我没有说《小时代》。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有力量的电影。这股力量不是虚无缥缈,而是结结实实能让观众感受到的,不复杂,就四个字: 把 握当下。
电影的人物很少。不过四类角色,父母孩子,老师学生。合起来不超八人。
故事也相对简单。孩子由于压力过大轻生。
我的言下之意是,影片没有夺人眼球的惊人冲突,诸如银河系八大行星侵略者侵略地球,世界爆发核战争等等。
它所有的,尽是生活里最平凡不过的事,是每个人都曾历经过,面对过的人生。
如此带来的影响就是,观众与影片所产生的共鸣会被拉高至极限。
这样的电影,具有恒久的价值。
影片由两个时空,双线叙事展开。
一条场景是家庭。弟弟聪明,哥哥稍笨。弟弟深受父母宠爱,哥哥总是被严厉对待,最终十岁的哥哥不堪重压跳楼。另一条场景在校园,老师与学生。老师发现一封不知出处的遗书,想找到这个绝望的孩子。
前一条线是核心故事,基调向下,让人惆怅。后一条线是核心表达,基调向上,给人力量。
先聊前者。
故事发生在一个富人家庭。富人家庭的重点并不在于多有钱,导演更想表达的是,这是一个不缺钱的家庭。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他们的想法不会被金钱所影响, 与一切柴米油盐、一地鸡毛的琐事都无关。 这就是一个最纯粹、最普适、无关财富的,父母与孩子,有关爱与沟通的问题。
弟弟因为学琴快,成绩好,被父亲百般喜爱。哥哥学琴慢,成绩差,总是挨揍。挨揍多了,孩子心理难受,最终万丈高楼一跃而下。
值得探讨的地方有三。
其一,父亲是否不爱哥哥?
当然爱,不比弟弟少。有力证据是,孩子的死,直至父亲临终都难以忘怀。
会让人觉得父亲偏心弟弟,只是因为父亲的教育认知问题。
父亲认为弟弟成绩好,将来就会有出息,自己不用担心。哥哥成绩差,就会怕他将来难以生存,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是自己没教好孩子。于是便对哥哥严厉至极。
父亲的这种教育认知其实相当普遍,甚至生活中太多父母都持有这样的观念,能说是父亲不爱孩子吗?
其二,该怎样客观分析,孩子是否太脆弱了?
就不该分析。
这种悲剧发生的重点,压根与哥哥脆弱与否无关。学生重压之下轻生的新闻不稀罕,在一条鲜活的生命凋亡之际,先去谴责他不够坚强,这是件挺没人性的事。
既然会发生这种事,且不是特例。那么我们所探讨的方向,就应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该怎样阻止?
因为孩子的压力,压根不是来自个体,并非是他自己想东想西,没来由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导致他崩溃的的负面情绪全都来源于外界。大部分来自家长,包括亲戚,甚至老师等。
这其中与家长的期待关系最大。在家长看来,好像成绩不好,未来就一定会失败。以至于孩子成绩好,父母就喜笑颜开,孩子成绩差,父母就怒目横眉。
如此,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爱,就会与自己的成绩挂钩。
成绩不好,在孩子心中,就等同于我爸我妈不爱我。
这样一来便引入了故事最后一个值得探讨问题。
其三,整件事最绝望的地方在哪?
杀死孩子的,是他们对父母最深沉的爱。 因为不想让父母失望,所以导致他 们产生了轻生之心。
如果孩子是没心没肺之人,压根不顾及父母的感受,“我成绩不好,关你X事?”有这种想法的孩子,一定活得倍儿好。
想明白这个,回过头再来看影片中的故事,便会生出极大绝望之感。
十岁的郑有杰,从天台一跃而下的那一刻,并无半点解脱之意。他脑海里的所想所念,尽是对父母无限的爱,但自己却极端无能的巨大痛苦。
也因此,本片中哥哥的日记和学生的遗书里,出现了“我不是什么重要的人”这样的话。
他们不是对这个世界无望,而是对自己绝望。
这绝望,源于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源于他们对父母最深沉的爱。
以上,便是《年少日记》其中一条线,是承载观众更多探讨的故事核心,基调悲伤。
但这份悲伤,其实并非是影片,或者说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上文我有提到,《年少日记》的底色是向上的,是该给予人力量的,这些便源于影片的另一条故事线。
老师发现学生的遗书,想到了自己,他曾经也经历过身边人轻生的事情。
老师一角,其实是导演的化身。
导演卓亦谦谈起故事的创作来源,是自己的大学好友。好友离世前,还给他留下一封信。每每看到这封信,想到好友,卓亦谦便会懊悔,如果当初他多关心朋友一下,多和朋友沟通一番,是否结果就会不一样。
在这件事中,最让他难以释怀的一点是,朋友离开后,除了亲人之外,好像真的没有人再记得他了。有关他的所有痕迹,都在这个世界上慢慢消失。
这便是影片的另一大让人动容之处:它关照到了这个世界最平凡,最普通的每一个人。
纵使你在自己眼中,是个可能离开后没有人会记得的人。但其实这个世界上是会有人记得你,爱你的。也许这个人在当下还没有出现,但请相信,一定会有这个人。
至于这个人出现的前提,便是本片的核心表达,也正是导演真正想传递出来的善意:
请勇敢迈出第一步,试着敞开心怀,与人沟通。
哪怕只是普通的聊聊天。话话家常。也一定会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开始。
影片结尾时,老师还是没有找到遗书的所有者,但在最后一堂课上,他并没有苦口婆心地向全班同学讲一堆劝慰的大道理。
他只是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像一个父亲般告诉学生们,他希望孩子们健康地长大,同学们有需要可以随时找他,哪怕只是聊聊天。
在老师,也即是导演看来,陪伴与沟通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就像影片中,哥哥向弟弟索求的拥抱与聊天,包括父亲在临终前与孩子的拥抱,道出自己一生的忏悔。皆是在点出这个道理。
最后,导演其实有点贪心,他还借英文片名《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想向观众传递另一个观念。
直译过来是“时间仍在翻页”,信达雅一点,该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逝去的人已不再,活着的人仍要继续。
影片中老师一角,直至内心真正释然了兄弟和父亲的离世之后,才选择了和前妻敞开心扉,开启了生活的新篇章。 之后也通过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一挥手再见的场景,传达了老师与过去告别的信念。
因为生活总得继续。活着的人,该做的,只有把握当下。
“年少日记”记载的也许是青葱岁月的痛苦,但《年少日记》所表达的,一定是向前看的态度。
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向前看。向前走。向前。向前。
商务/阿乐(微信:pachongsw1)进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