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这部,拍了,凶手,电影
《我是杀人犯》剧照
上世纪70年代的波兰,社会非常不安定,一座原本宁静的小镇上接连发生了多起命案。
一时间小镇上下人心惶惶,弥漫着恐怖的气息,民众与政府的关系也变得空前紧张。
为了安抚民心,维护社会治安,政府投入了大量警力侦查此案,却始终没有进展。
当第11位受害者出现时,侦查人员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受害者为波兰工党第一书记的侄女,且凶手来信扬言要用30条人命,来“庆贺”波兰人民共和国30周年庆典。
病急乱投医的警方抽调来年轻能干的中尉亚努斯,全权负责案件的调查。
他抛出百万赏金来征集线索,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数据对比分析技术,甚至还邀请了英国专家进行罪犯心理画像。
但除了一个42码的脚印之外,没有得到任何其他线索。
《我是杀人犯》剧照
在比对案发现场人员名单与嫌疑人名单时,亚努斯偶然发现了一个重合的名字——卡利奇。
这是一个完美的嫌疑人,卡利奇认识其中一位受害者,也曾出现在犯罪现场,穿42码鞋,还有家暴史。
更巧的是,卡利奇被扣押后,连环杀人案也就此停息了。
《我是杀人犯》剧照
如此一来,社会各界都认定了他就是真凶,即便他再三否认也是徒劳无功。
官方迅速对外公布:
“吸血鬼连环杀人案”的真凶已被缉拿!
亚努斯成了神探,即将升职加薪,前途一片光明。
《我是杀人犯》
凤凰卫视电影台4月15日 08:20即将播出
以上是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中的剧情。
影迷们常称《我是杀人犯》为波兰版《杀人回忆》,两片的案情与时代背景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电影的着力点却大相径庭。
《杀人回忆》以案件推理为主线,而在《我是杀人犯》中,影片才过半小时,“凶手”就已落网。
而导演真正要表达的,从此刻才开始。
我是 ·杀人犯
《我是杀人犯》剧照
亚努斯破案有功,升职加薪,搬进了独栋大别墅,第一书记亲自送上彩色电视机,儿子在作文中自豪写道“爸爸是大英雄”。
但在他内心中仍隐隐担忧着——一切线索都指向卡利奇,但终究没有判其罪行的证据。
为了坐实凶案,他诱导卡利奇认罪,同时伪造证据,甚至暗示卡利奇的妻子出卖自己的丈夫就能拿到一百万奖金。
《我是杀人犯》剧照
证据链马上就要伪造完毕时,亚努斯收到了真凶的来信:
“抱歉,因为健康问题,我最近不能杀人,但之后我会补回来的。”
这证实了卡利奇的清白,同时也考验起亚努斯的人性。
如果信件被曝光,亚努斯就将失去刚得到的一切,甚至自己的口碑会立刻两极反转。
面对无助的卡利奇,他不动声色,选择偷偷扣下信件。
在第一轮庭审中,证人轮番上场,他们情绪激昂地描述着自己知道的“事实”,言语之间恨不得马上将他处死。
《我是杀人犯》剧照
就连卡利奇最疼爱的小女儿也被教唆,编造了对其不利的证词。
第二轮庭审前,卡利奇被逼到精神错乱,开始质疑自己:
“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1977年4月26日,卡利奇被处以绞刑,亚努斯并没有还其清白。
同日,电视上播放着波兰人民共和国卡托维兹市第一书记爱德华·吉瑞克在劳动节期间慰问工人的相关报道。
电影最后一组镜头非常震撼。
《我是杀人犯》剧照
“杀人犯”卡利奇的面部模型被展出在波兰臭名昭著的谋杀案展览馆中,“英雄”亚努斯前来参观自己的战功。
当他注视卡利奇的面部模型时,脸止不住地抽搐颤抖。
而当镜头转到面部模型上时,卡利奇的表情里似乎有着迷惑和不甘,眼睛里仿佛噙满了泪水。
《我是杀人犯》剧照
电影原型
《我是杀人犯》改编自波兰的真实案件,事发地波兰卡托维兹市正好是导演的出生地。
20世纪70年代,卡托维兹市发生了一连串恶性杀人案件,至少有14名女性遇害,其中一名受害人是当时执政党领袖的侄女。
迫于破案的压力,波兰警方逮捕了一名叫齐斯瓦夫·马奇维茨基的农民,将其执行了绞刑。
电影中卡利奇的原型齐斯瓦夫·马奇维茨基
他的兄弟姐妹们被视为同谋,分别被处以多年监禁和绞刑。
事实上,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指向齐斯瓦夫就是凶手。
唯一的线索是他在监狱里写的杀人笔记,里面记录了作案的细节。
电影中卡利奇的原型齐斯瓦夫·马奇维茨基
但是齐斯瓦夫自小辍学,根本就不会写字。
在齐斯瓦夫被绞死后,依旧有新的受害者出现,而所有的真相都被当时的波兰政府压了下来,参与办案的刑警都若无其事干到了退休。
该片导演为马切伊·佩普日察,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拍摄真实事件。
马切伊·佩普日察导演作品《生命如此美好》
此前,他所执导的《生命如此美好》在豆瓣评分8.4,广受影迷称赞。
《我是杀人犯》更是参与了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最终夺得了最佳导演奖。
它讲述的并不是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一起由连环杀人案引发的精心设计的“谋杀”。
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
电影拍得非常克制,只是在尽量客观地还原当时波兰的社会现状。
把思考留给观众,这样的手法比很多同类题材的电影要高明得多。
片中的角色也并不脸谱化,尤其是亚努斯这一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
《我是杀人犯》剧照
在影片前半段,亚努斯正义感十足,对随意办案的公职人员嗤之以鼻。
但当他面对权力和利益时,把人性中自私、懦弱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他劝导卡利奇认罪并不完全是出于功利,他确实真情实意希望卡利奇能够得到从宽处理。
《我是杀人犯》剧照
结尾处他明明有机会威胁法官置卡利奇于死地,但他没有违背良心。
只不过他是巨大的体制机器中一枚渺小的齿轮,他的一时善念并不能挽救卡利奇。
片中有个情节设计很有意思。
《我是杀人犯》剧照
影片开头,亚努斯与儿子掰手腕时也不忘正直处事的原则,称其为男子汉之间的竞技。
而到了影片后半段,男主迷失在原则与利益之间时,小儿子很轻松地掰倒了父亲。
《我是杀人犯》剧照
《我是杀人犯》中的“我”,用字极具迷惑性。
初见片名时,不禁让人以为此片是罪犯卡利奇的独白。
直到影片结束,观众们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该片的海报设计也是可圈可点。
马切伊·佩普日察导演作品《我是杀人犯》
海报整体风格像是古代通缉令,被暗红色覆盖着,以不规则线条为分界线,用两张不同的脸拼凑出一副诡异的面孔。
左半张脸为嫌犯卡利奇,他的毛发杂乱无章,形象不修边幅,却在眼神中显露出一丝真诚与质朴。
右半张脸为警官亚努斯,他的每一根发丝都像是精心设计过,眼神中充满了算计,深邃的法令纹与紧皱的眉头更是透露出此人并不单纯。
《制造杀人犯》海报
这张海报不难让人联想到纪录片《制造杀人犯》,该片讲述了美版《我是杀人犯》的真实故事。
史蒂芬·艾弗里是美国威斯康辛州马尼托沃克郡的一个傻孩子,他智商不足70,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1985年,22岁的史蒂芬因强奸罪成立入狱
1985年,小镇上一位女性遭遇了暴力性侵。
即便有22人为史蒂芬提供了不在场证明,而且受害者对罪犯的描述与史蒂芬本人并无太多相似之处,警察还是立刻逮捕了他。
为了证明史蒂芬是罪犯,警方甚至按照他的样子画出了嫌犯画像。
在史蒂芬含冤入狱10年后,真正的性侵犯才在其他地区被抓获。
2007年,史蒂芬被指控谋杀罪成立入狱
当地警局在得知抓错人时选择了沉默,史蒂芬并没有因此得到平反,而是继续遭受8年牢狱之灾。
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教授塞缪尔·格罗斯的论文数据显示,美国被处死的犯人里有4%的犯人事后证明是无辜的。
当社会急需一个凶手来安抚人心时,“凶手”很大可能就会出现。
这种荒谬我们并不陌生,冤假错案在全世界层出不穷。
同样是2016年,匈牙利拍了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窒息》。
亚珥拔的·索普塞特导演作品《窒息》
1957年,匈牙利马特福小镇上的一位女性被害,警察们逮捕了没有不在场证明的拉提。
在被严刑逼供后拉提认了罪,但在他入狱期间,小镇里的女性被害案并没有终止。
多年后真凶被捕,而当时的匈牙利政权为了证明法律的可靠性,必须让民众坚信国家不可能抓错凶手。
所以即使事实证明拉提是清白的,他也只能带着污点度过一生。
随着司法制度的完善,全球各地的陈年冤假错案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及相关报道得以产出。
“聂树斌案”曾在国内轰动一时,2005年,在郑成月的推动下,《河南商报》发表了文章《一案两凶,谁是真凶?》,指出聂树斌疑似被错杀。
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今日说法》等节目也对沉冤21年的“聂树斌案”进行了纪录片形式的报道。
除此之外,“白银市连环杀人案”案发初期,刑侦技术还未能让探案有突破性进展。
凶案连连发生,案件逐渐发酵,破案压力越来越大。
但即便如此,警方也坚守着原则,不冤枉任何无辜者,不放过任何罪犯,日复一日地开展调查。
历经8任局长的接力,28年后凶手终于落网。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来源:凤凰卫视电影台
编辑:福尔魔歌、Tea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chengshitoutiao@139.com,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