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难题,变成了
文/梦里诗书
对当下上学难这一教育问题的聚焦,以及为人父母被迫“内卷”的现实,是《学爸》预想表达的内核,但从里到外,其喜剧化的手法既没有对教育问题深入的思考,也没有形成对现实有力的批判,相反矫揉造作的煽情,以及隔靴搔痒的笑点,都使电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显得言之无物,滑之大稽。
在中国,教育问题几乎是所有普通家庭都会遇到的一道难题,电影的展开也正是以黄勃所饰演的父亲为了能让儿子幼升小进名校作出了种种努力。从不惜和别人假结婚,试图换到好学区的上学机会,到托关系求人,再到特长生等等,一路的艰辛只为了孩子能获得一个好的学习机会,这个过程的“难”,虽然有着过多戏剧性的巧合,但确实被电影演绎了出来,然而可惜的是在搬出了这个难点之后,电影如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就瘪了下去。
作为一部反映孩子求学难的电影,那么电影必然有着两个角度,一个是雷大力作为家长的视角,一个是雷小米的孩子视角,那么这部电影都在干什么呢?在面对孩子求学名校无解的境况下,作为家长的雷大米是不得已才选择了放弃,这种放弃不是人物自身的成长转变,而是受限于环境的无奈,这种做法给家长带来的启示,本质上并不是一种自我和解,而只是在阶级固化的当下,一种被迫的无奈之举,这样的角色设定对现实的折射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说雷大力的家长视角,只是一种平庸,那么电影里的孩子视角,则说明了电影自己都没有明白究竟想讲什么,我不知道为什么原本连乘法口诀都背不下的孩子突然就能变成班上的尖子生,至于所谓的普通学校来了重点学校的老师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电影矛盾的解决就是将原本普通的小孩在普通的环境里突然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不去鸡娃也会拥有自己的“好”。这种荒诞的结局,使电影虽然搬出了教育问题的现实,却将一切都停留在了肤浅的表象。
教育最为核心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某些家长之间所进行的一场攀比竞赛,为什么要去“鸡娃”?这件事情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大多数的家庭不甘于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平庸,他们将求学视为了人生获得更好选择的唯一出路,正是这种内卷才导致了当下很多家长和孩子都活在了巨大的学业重压下,而这部电影本质上并不是告诉孩子和家长,接纳自我的平凡,人生有多种可能,要去做自己热爱想做的事情,而是用一个突然变异的“好娃”和“奇遇”,给了观众一个在现实里概率约等于零的奇迹童话。
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依赖于一部电影,但一部关于教育的现实题材电影,却并不应该把自己装扮成一场供人消遣的喜剧,这样缺失批判讽刺的喜剧,本质上不过就是让人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思考能力的“奶头乐”垃圾。
个人评分:4.5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