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豆瓣,风声,新片,续写
【版权申明:本文为@影吹斯汀 独家原创稿,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抄袭or转载,违者必究!】
2009年国庆档,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小说,陈国富和高群书联合执导,周迅、李冰冰、张涵予等主演的谍战电影《风声》上映。这部华谊公司出品大片在当年收获超2亿票房,高居年榜第六,并在多年后的今天,仍被公认为华语谍战类型片的经典,豆瓣8.4分,足以说明一切。
时隔十四年,同为麦家小说改编,同为高群书执导,同为明星阵容荟萃的谍战片《刀尖》于11月24日(上周五)上映后,却面临了相当不利的局面。上映已七天,票房不到五千万,且在豆瓣仅收获6.2的平庸分数,算得上是票房口碑双失利。
强强联合,幕前幕后都阵容强劲的《刀尖》,为何就没能续写《风声》的辉煌成功?问题出在哪里?
两段式叙事,未能规避缺点
影片背景设定在1940年日寇占领下的南京。汪伪政府成立不久,金陵城中表面平静,实则暗潮涌动,汪伪安保局成为多方势力交缠互渗的台风眼。
安保局特务处长金深水(张译 饰)是潜伏的军统特工,代号“雨花台”,受重庆政府指挥,暗里执行救国任务。
在一次接头中,金深水得知了内线战友的身份。局长秘书林婴婴(郎月婷 饰),表面身份是汪精卫已故恩人、南洋富商林怀靳之女,实际是军统首脑戴笠亲自指派的卧底,代号“莫愁湖”。此后,金深水还将知道,她是受延安领导的地下党组织成员。
同样心怀国仇家恨的两人,在安保局中闪转腾挪,就如在刀尖上行走。日本军官藤原武(木村一八 饰)、局长卢敬瑜(黄志忠 饰)、副局长俞至仁(高捷 饰)、反特处处长李士武(沙溢 饰)、机要处副处长秦时光(金世佳 饰)和李士武下属马仁(李淳 饰)等人物依次登场。
在日本人的猜忌之中,不知明天醒来,谁还活着……
但以上只是对《刀尖》前半部分的概括。当安保局同事在陷害和反陷害的“狼人杀”游戏中挨个死去后,《刀尖》进入第二篇章。金深水认识到军统组织的无情,而被林婴婴及其同志感染,转投共产党,并最终与林婴婴携手粉碎了日寇的细菌实验阴谋。这样的“二段式”或称“上下阕”结构,在常规的院线商业片中相当少见。
影片前段讲尔虞我诈的安保局身份战,后段讲国共特工的心路历程和粉碎细菌战阴谋的“春蕾”计划,这不是不可以。
但问题出在要利用有限的篇幅,完满、可信地推进情节发展,编织出完整、细密的人物关系网络,塑造丰满、鲜活的人物群像。一个处理不好,就会有叙事体量过大、前后分量不均、观感断裂的风险。很不幸,《刀尖》全占了。
内容过多,不像电影像电视剧精编
对《刀尖》的所有批评当中,“节奏电视剧化”的声音,得到了观众最广泛的共鸣。叙事内容过多,以至于要用大量主角旁白推动,导致节奏过赶,片长又需要压缩,导致诸多叙事细节、人物设定和逻辑链条潦草。
就比如关键情节的推进发展,《刀尖》中不合理的降智槽点太多。
重庆密码专家白大怡作为日军和汪伪擒获的重要人物,居然不层层把守看好了,为何如此轻易地被放到露天阳台上当活靶?
日本军官酷刑杀死李士武和俞至仁,是出于主角团的栽赃陷害。但为何如此简单的构陷,日本人一骗就信?
地下党特工在天皇寿辰庆典当天炸毁地下细菌工厂,日寇和汪伪为何毫无安保措施?
又比如片中出场人物过多,刻画极少甚至只见其名不见其人的配角工具人一个接一个冒出来,很让观众分心。
如果说配角干瘪还无伤大雅,但电影对主角金深水投共的心理变化和动机都着墨不够,难令观众信服,这就坏大事了。显然,这也是影片内容太多,节奏太赶酿下的恶果。
相信导演对于这些问题也多有体会,他在访谈中以片中的金深水引路人陈耀(曹卫宇 饰)为例,说明许多配角的人物前史和形象刻画被忍痛剪去——陈耀被删掉的戏份,就对金深水的转变非常重要,结果电影里没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给高群书足够的片长,单薄平面的人物形象和关系网络将变得丰满,过于简单的情节桥段也能得到更合理的补足修正。
但目前摆在大银幕上的这部电影,就是味同嚼蜡,漏洞频出。说到底,这掐头去尾不到两小时的正片,根本不够用。这些毛病,使得《刀尖》看起来太像一部多集谍战电视剧的“精编版”。
缺乏核心冲突,前后失重观感割裂
观众对《刀尖》的另一大批评是“平淡干瘪的流水账”。不同于《风声》的主要情节都发生在七人集聚的“裘庄鸿门宴”上,由于缺乏核心冲突和场景,电影的两段式结构就不免流于散漫松弛,甚至割裂。
前半段的安保局“狼人杀”,虽然斗智不合格,身份也明牌无悬念,但那股肃杀、残酷的谍战氛围感还是够足。精致冷峻的摄影,几位出色演员的对戏张力(有沙溢、高捷和黄志忠的戏,再降智也好看),挑战观众心理防线的残忍酷刑,都还算有吸引力。
而相比之下,后半段的松散、不在状态和过度煽情,真的让人犯困。前张后弛,观感很难不割裂。
按理说,后半段无论是金深水的信仰转变,还是两位主角乃至特工群体的国仇家恨,抑或是高潮处捣毁细菌工厂的终极任务,在塑造核心人物的意义重要性,以及事件影响力两方面,都高于前半段,算是“前轻后重”。但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上,却是“前重后轻”。关键还是后半段太没吸引力。
虽然高群书将《刀尖》的主题定为“一个军统特工的觉醒”,但全片既没紧扣主题进行叙事,也未能调动观众的情感共鸣。至于被震撼、感动,就更谈不上了。
相比《风声》中顾晓梦惊天动地的决绝孤勇,同样改编自麦家小说的《听风者》中阿兵和张学宁隐而不发的情感涌动,《刀尖》的情感核心可谓太过薄弱模糊。无论是男主金深水自身痛苦纠结的心理活动,还是和女主林婴婴之间的多重情感刻画,都散漫寡淡近乎于无。
原著本就不是麦家的上等之作
该说不说,《刀尖》的失利除了要怪主创改编不力外,原著的底子一般也算是先天不足。
《刀尖》第一版出版于2011年,是麦家继《解密》《暗算》《风声》《风语》之后的第五部谍战小说——据麦家本人称,《刀尖》也很有可能是他写作生涯中最后一部谍战小说。
小说沿用了《风声》中不同视角并立的叙事模式和章卷划分,包含《阳面》《阴面》两卷,分别以金深水和林婴婴为第一人称叙事者,记录同一段汪伪特务局里的谍战历程。
但《刀尖》并非麦家本人的得意之作。他在央视节目《开讲啦!》中警醒青年读者,称自己成名后不爱惜羽毛,急功近利,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写完《刀尖》,结果漏洞百出。当然,经过大的修订,《刀尖》的面貌已有所提升,但底子比起《暗算》《风声》等经典文本,仍有不足。2018年出版的修订版上下卷,豆瓣评分也才刚刚过6。
历数麦家谍战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要么在于角色面前荒唐疯魔的命运深渊,如小说《解密》中入魔的容金珍、《暗算·听风》的悲剧阿炳;要么在于角色勇敢决绝、浪漫到极点的牺牲和爱欲,如小说《风声》中的李宁玉、电视剧《暗算·看风》中的黄依依。
总而言之,是极限状态下,人物(往往还是天才或至真至纯的极端人物)被压榨出来的“精神核心”。
也因此,麦家的小说长于诗性色彩,短于缜密精妙的悬念设计。当“精神核心”都远不如前作抓人时,全盘明牌、缺少悬念、神鬼莫测、短于细节合理性的《刀尖》,自然也就没啥看头了。
面对这样的原著底子,电影主创本需要更有魄力、做得更多,但《刀尖》的改编有些保守,且过度贪多,电影最终落得干瘪寡淡,也就不意外了。
说不定,拍成剧更好?
需要强调的是,《风声》当年的成功,也有时运助力。当时华谊公司正值巅峰,《风声》的明星阵容比如今的《刀尖》更加强大;周迅、李冰冰两位超级花旦风华正茂,在电影中发挥出了时代级女演员的能量;这都是可遇不可求的。
同时,《刀尖》的失利也有“非战之罪”的因素,比如谍战内容已不在影视风口上,虽然一直有产出,但总体吃香程度不如《风声》问世的时候;比如杀青五年才上映,不免有些陈旧感;又比如某些出于不可抗力的删改。
所以与其问《刀尖》为何不能延续《风声》的辉煌,创作者们不如放眼未来。
或是认真总结失利经验,或是想方设法拓展谍战片的类型宽度,或是考虑直接把《刀尖》改编成十二集网剧——要知道,麦家对现有的两版电视剧《刀尖》非常不满意。
众所周知,麦家改编剧集的历史非常辉煌,许多人认为《暗算》比原著更好。可能剧集化《刀尖》,能弥补电影《刀尖》因“赶进度”而导致的许多缺陷。谍战题材还是有发挥空间和观众基础,不要浪费。
(文/阿拉纽特)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豆瓣仅6.2!张译主演谍战新片《刀尖》,为何未能续写《风声》传奇?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