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惧怕孤独,在所有的孤独中,精神孤独是最可怖的。”
西班牙电影大师佩德罗·阿莫多瓦,一直致力于刻画着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阶层的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历经痛苦之后内心的变化。
母女之间的代际关系是阿莫多瓦镜头聚焦点所在,如《情迷高跟鞋》中女儿对母亲的崇拜,想要超越母亲的渴望,以及由此产生的母女之间的矛盾。
《回归》中母女在面对家庭结构瓦解的困境之下所做出的反应以及《胡丽叶塔》,他长达四十年的电影生涯中的第20部作品。
《胡丽叶塔》讲述了丧夫的单身母亲胡丽叶塔和女儿之间的情感隔阂,一如既往,坚韧的母亲是阿莫多瓦镜头里的主角。
镜头里的胡丽叶塔情感丰富,内心坚强,即便被生活打倒,也能历经时间洗礼后坚强的站起来,勇敢地直面过去,涅槃新生。
西方影片认为,这一次这位西班牙电影大师的表达更温情更克制。
但在这表面上的波澜不惊之下实则暗流涌动。
正如他自己阐释的那样:“用最少的修辞来讲述是最好的表达,我不想在这部片中见到泪水,我需要一种压抑,一种年复一年压抑在内心的痛楚。”
用他浓郁的大色块和营造压抑的影调提醒着观众,看似平静的海面下暗涛汹涌,看似平淡的家庭里危机四伏。
在充斥着隐瞒和欺骗的家庭关系中,逃避亦或沉默都有着巨大的风险。
失语使每个人在生活中轮流扮演着施害者和受害者的角色,却毫不自知。
无声的隔阂横亘在母女间,止水般沉寂下暗藏的是惩罚,是报复,也是不可名状的伤害。
胡丽叶塔在等待自己的女儿,也作为女儿让父亲苦苦等待。
女儿在丈夫去世后的不辞而别对胡丽叶塔来说是一种折磨,而她自己在母亲去世后,逃避与父亲见面对父亲而言也是一种煎熬。
隔在三代人之间的失语如同一把尖刀重重的刺在主人公的心间,仿佛无声无息的心间淌血伴随着她的生活,甚至已是生活本身。
影片“从占满屏幕的绯红色开始……原来是主人公的躯体”开篇。
绯红色仿佛剧场的大幕一般开启,其实是主人公大红衣裙在胸前的褶皱,在这鲜红的皱褶之下包裹着一颗历经坎坷、饱受创伤的心。
“镜头随着她痛苦的呼吸声转向她的脸,这是一张长期遭受痛苦的脸,深刻的皱纹像是长期的抑郁造成的。”
正如影片的原定名《沉默》(Silencio)一般,“伤痛如此巨大,沉默如影随形“。
阿莫多瓦用他一贯浓艳的色彩,展现了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完整的人生三个阶段,并探讨西班牙人炽热的情感下永恒的女性精神。
一位藏有秘密的母亲,在一次偶发事件后决定面对过去一直逃避的历史,以此摆脱精神痛苦。
导演用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建置,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在现实和回忆中交织。
这样的故事脉络与《不良教育》、《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回归》如出一辙,具有典型的阿莫多瓦风格。
本片讲述了人过中年的胡丽叶塔与男友洛伦佐,计划搬去葡萄牙开始新生活,临行前在街角偶遇女儿安蒂亚儿时的闺蜜碧娅。
从碧娅口中获悉了女儿住在瑞士并生了三个孩子,不禁陷入回忆。
女儿安蒂亚十八岁生日时抛下母亲离开了家,之后十几年杳无音讯。
胡丽叶塔用尽各种办法想要找到她,却发现自己对女儿知之甚少。
怀着想要与女儿建立联系的强烈渴望,她放弃了离开西班牙的计划,重新回到了她与女儿在马德里的旧居,因为那是女儿唯一能联系上她的地址。
在旧居里,胡丽叶塔决定面对过去,开始以写回忆录的形式向女儿讲述自己的过去,弥补失语造成的伤害。
一面对陌生人的失语
希区柯克式的故事开始于一辆飞驰在西班牙乡间的火车里,车窗外下着“电影般不真实的雪”。
当娇俏的胡丽叶塔在火车车厢里,面对陌生中年男子的问候,渴望交流的眼神时,她深感不适,于是冷漠地起身离开。
在餐车里,她遇到了苏安,年轻的胡丽叶塔像那只奔跑的鹿一样追逐着黑暗中的流光,以为邂逅了爱情。
苏安告诉她自己是一个渔民,有一位卧床多年的植物人妻子。
在两人攀谈中,火车突然急刹停车,胡丽叶塔逃避与之交流的中年男子卧轨自杀了。
无心的拒绝间接导致了生命的消亡,让胡丽叶塔内疚自责,在阿莫多瓦的镜头里,死亡的伤痕似乎可以通过性爱来消解。
在火车上与苏安的一夜风流后胡丽叶塔怀上了女儿安蒂亚,命运让死亡与新生在胡丽叶塔身上交汇,而这新生是否恰好是对死亡的呼应呢?
当人到中年的胡丽叶塔体会到连一向被认作人类社会最坚实的纽带——血缘,都无从依靠时,那种痛苦像一把钥匙,才打开了回忆的大门。
面对父亲和丈夫的失语
胡丽叶塔在苏安妻子逝世后的第二天推开了苏安家的大门,命运再一次在死亡和新生之间交汇。
胡丽叶塔在加利西亚,迎来了面朝大海的新生活,面对佣人的提醒,年轻的胡丽叶塔选择了逃避。
胡丽叶塔带着女儿安蒂亚,回到安达卢西亚的父母家,同样是重病的妻子,命运的轮回第一次转向胡丽叶塔,他发现父亲和本该照顾母亲的佣人的不正当关系。
她的母亲这不正历经着苏安妻子同样的命运吗?
胡丽叶塔拖着打扮精致的母亲面无表情地坐在家中的庭院里,漠视父亲和佣人的眉目传情。
胡丽叶塔没有与父亲抗争,又一次选择了逃避。
在女儿参加夏令营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命运的轮回再次来临。
而这一次,曾经发生在苏安前妻和自己母亲身上的悲剧,发生在了她自己身上,她发现了丈夫苏安长期和好友艾娃的不正当的关系。
而当苏安想要与胡丽叶塔恳谈时,胡丽叶塔拒绝沟通,逃离了家。
这次失语间接地导致了苏安的死亡,这不恰是火车上那位中年男士的命运吗?
面对女儿的失语
苏安死后,胡丽叶塔与女儿安蒂亚搬去了马德里。
两个人在沉默中各自承受着失去丈夫和失去父亲的疼痛。
然而这份疼痛并没有让她们变得更亲近,反而在失语中让她们彼此逐渐疏远。
深具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的安蒂亚,对于父亲的死亡一直无法释怀,而两人之间的沉默和失语,最终也导致了女儿的离家出走。
在女儿留下的令人撕心裂肺的空白之后,失去一切的胡丽叶塔才有了对失去身边人的警觉。
十二年后,当胡丽叶塔决定面对过去,重新寻找女儿时,她选择把自己的过去都写下来,写给自己的女儿看,让她知道那些她早该知道的过去,弥补两个人之间的沟通空白。
这一次,她终于找到了扭转悲剧之轮的关键。
三段发生在胡丽叶塔代表女性不同人生阶段的逃避,对胡丽叶塔的一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精神崩溃。
正如影片海报所表现的那样,女人的衰老并不是由时间造成的,而是精神上的痛苦。
而故事的转折也发生在胡丽叶塔搬回马德里的老公寓,走在熟悉的街道,遇到故人,寻回了女儿的消息,并最终在马德里的老公寓里等到的女儿的来信。
另一方面安蒂亚在女孩阶段的逃离,再到作为母亲失去儿子之后才与自己的母亲胡丽叶塔写信联系,表示自己懂得了母亲失去亲人的心情。
导演似乎一直在暗示在生命的轮回里,沟通的缺失往往会导致情感的断层。
只有在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和情感后,人们才能相互理解。
作为母亲的胡丽叶塔理解自己母亲的痛苦,同样作为母亲的安蒂亚也理解了胡丽叶塔的痛苦。
好像只有为人母才能理解失语带来的痛苦,只有为人母才有足够强大的内心直面历史,自我救赎。
在现代的都市生活和家庭中,那些生命中对我们很重要的人,往往因为逃避或失语,在我们的生命里渐行渐远,这也是影片在试图表达的家庭关系和社会议题。
在阿莫多瓦的电影中,历经磨难最终获得拯救的,总是那些看似柔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性。
胡丽叶塔收到了女儿的来信,她坐着洛伦佐的车,循着地址去看望阔别多年的女儿。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行驶,镜头逐渐升起,推向远方。
这个温情的结尾是导演、是主人公、也是观众内心的宽慰和释然。
童年的安蒂亚人格健全,快乐、懂事,她亲近家人,包括管家。
九岁就同父亲出海,梦想成为渔民,她爱父亲,连露营也不想去,希望能帮助、照顾父亲一起打鱼。
露营时结交好友贝阿,深得对方母亲喜爱。
本来安蒂亚会有一个光明的人生,但父母的矛盾引发的意外灾难,使得父亲过早身亡。
“阿莫多瓦的电影都是母性电影,因为父亲的角色总是一大缺席。”
而母亲又无法做出表率,及时提供应有的人生指导,致使她在人生的探索路上比母亲走得更灰暗、更艰难。
安蒂亚的逃离是一条暗线,好像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原因有二:
一是认为母亲是父亲死因之一。
安蒂亚在静修离家时随身带着渔网,可见她从未断绝与父亲的心理联系,似乎永远也不会忘记没有父亲这回事,其实她一直都在寻找父亲死的真相。
很小时她就知道父母有矛盾,当女管家要辞职时,她就责备妈妈不该将其赶走。
父亲出事后,她又从管家处得知父母吵架的部分真相,询问阿瓦以求证事实,并骂阿瓦是罪魁祸首。
而胡丽叶塔由于对火车上自杀的男人和丈夫身怀强烈的愧疚感,一直都很抑郁,这又加深了女儿的怀疑。
可惜母女间缺乏基本的交流沟通,胡丽叶塔浑然不知女儿内心的积怨。
阿莫多瓦有许多作品中都是子女主动离开母亲的,“儿女远离她们,只因她们不能符合儿女们为母亲塑造的纯洁形象”
二是感觉自己有罪。
安蒂亚与贝阿的关系在影片中似乎一笔带过,但分量很重,家庭的变故使得幼小的安蒂亚越发亲近贝阿,以致不能离开她。
而过分的依赖让贝阿也难以忍受,只得逃离安蒂亚去外地求学。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安蒂亚默默承受的压力和孤独,母亲的痛苦和不幸过早的转嫁到她身上,大大限制她的生存能力。
“人惧怕孤独,在所有的孤独中,精神孤独是最可怖的。”
挚友的离去又增加了安蒂亚的伤痛,她主动远去静修,也是为了获得新的价值支撑。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不得不花费许多时间和大量精力用于人际交往的过程,以避免比他业已拥有的焦虑更多的焦虑,而且,若有可能,消除这些焦虑。”
在静修中,她认为暂时找到了活下去的信念,规划自己的未来。
通过电话,她告诉贝阿以前的关系是可耻的;通过电话,她告诉阿瓦父亲的死自己也有错。
“作为交流工具,电话能使人们在交流未结束时便意识到交流的困难。”
她要彻底地与过去决裂,切断与周围人所有联系,并抹除了一切痕迹,重新为自己生活。
结语
虽然影片弥漫着孤独、迷失的氛围,人物受困总欲逃离,情感世界千疮百孔,人际关系支离破碎,但结尾女儿的主动来信带来了新的期盼,增添了影片的亮色。
逃离并不能避开痛苦,只会让人们遭受更大的孤独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有失去后才能更好的理解。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胡丽叶塔》讲述失语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