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上我,逻辑,母亲,感情
11月的大银幕,国产片仍旧争气,张小斐、惠英红两位影后主演的《拯救嫌疑人》实力碾压好莱坞英雄大片《惊奇队长2》,继续领跑双11档。
鉴于对两位演员的好感,以及对悬疑片的偏爱,七话也在周末刷了这部电影,能理解它领跑大银幕的魅力所在,但有惊喜,也有不解,看点与遗憾并存。
陈思诚用悬疑片玩弄大银幕票房之后,年轻一代悬疑片导演似乎都“开了窍”,在悬疑题材的张力方面颇下功夫,最能撩拨观众的主题与反转,都是爆点。
《拯救嫌疑人》把选题放在了近几年颇受热议的“母爱与复仇”,这一话题热度不逊《消失的她》选择的“杀妻谋财”悬疑导火索,很容易引爆大众情绪。
电影上映后一位母亲用“世间若无正义在, 为母持刀做阎王”来总结故事主题,瞬间收获大量网友共鸣,亦证明电影取材之成功,它抓住了大众痛点。
主题能击中大众感情,电影便拥有了先天优势。
若与之同行的悬疑张力同样能跟得上,票房想小小复制一下《消失的她》的成功,同样有机会,在这方面,《拯救嫌疑人》的表现,其实可圈可点。
故事反转一个接一个,节奏把控非常给力。
从追踪绑匪到寻找真相,从凶手身份到布局人身份,可能对于悬疑老粉来说,很容易从细节线索猜出终极反转真相,但仍旧会觉得精彩。
因为每一层反转,剧情都把主角那根紧张的弦拉满了,让观众跟着人物一起面对层层真相冲击,悬疑题材需要的烧脑刺激魅力,被电影诠释地很好。
视听的渲染,更让作品充满成熟商业片魅力,某种程度上来说,《拯救悬疑人》与《消失的她》的看点很统一,都是致力于让观众酣畅淋漓看一场戏。
但抛开视听与电影主题的“爽”,纯粹去揣测故事的,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反馈,因为这部电影极致反转的背后,人物逻辑其实有点难用理性思维去分析。
比如惠英红饰演的受害者母亲。
不必看评论,七话便能猜出一定会有不少观众对她的“神操作”感到不解。
整个故事最大的反转便是受害者母亲绑架了知名律师的女儿,要挟她给加害者脱罪,甚至,在加害者定罪过程中,她还隐藏了能指控凶手的铁证。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七话在人物出场时便猜到她应该便是绑架案策划者,当时个人的推测是受害者母亲裹挟女主介入去查出凶案现场的第三人,以及案件全部的真相。
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给受害者伤害的人都绳之以法,才能让那些直接或间接包庇了加害者的人得到惩罚,给一个受害者完完整整的公道。
然,编剧最终给出的答案却纯粹是一个母亲的悲惨复仇。
母亲只想亲手杀死的凶手,她认为凶手死刑太便宜了,要自己亲手杀死他,让他经历女儿临死前的恐惧,为此不惜绑架无辜女孩,要挟无辜的律师。
在母亲不知道案件存在第三人的情况下,法庭的一审判决其实已经让凶手得到死刑审判,这种情况下用无辜的人来完成自己亲手复仇,是不是有点一言难尽?
但在理解上逻辑“BUG”满满的情况下,七话看这一段时,仍旧没忍住眼泪攻击,下意识会抛开逻辑完全让观感被人物的感情取代,从而沉浸进去。
也许是惠英红的表演太具有煽动力,也许是母亲对孩子的爱本身就不能用理性去解释,一个已经被痛苦、后悔与仇恨侵蚀的母亲,还讲什么逻辑呢?
她已经没了活着的动力,想要亲手为女儿复仇,又有什么难理解的呢?能在情绪已经失控的情况下保持对无辜生命的克制,显然已经用了很大的力气。
与其说母亲是执着于亲手为女儿复仇,不如说,她是执着于跟凶手同归于尽,复仇在首,解脱在后,她要复女儿的仇,也想离开失去女儿的痛苦世界。
复仇方式的逻辑我难以理解,但情感上,我却能100%接受。
能在悬疑剧里让观众间接放弃逻辑纯粹与角色的感情共情,恐怕也只有母爱话题能做到了,人物感情上的说服力,完全能弥补推理控的逻辑执念。
有一个极具撩拨能力的故事主题,有足够的悬疑张力,又有足够的共情能力,这些,是《拯救悬疑人》的看点与惊喜所在,亦是它成功的基石。
说完了惊喜,便要聊聊故事的一个遗憾了,客观来说,这部作品虽会让人陷入逻辑与情感的掰头,在真相揭开之时,在七话这里仍旧是3星以上的水准。
但最后的作案镜头回述,却留下了一份“不理解”。
按照剧情设计,凶手作案过程为试图侵犯受害者——受害者惊醒反击——双方搏斗——受害者持刀自卫——凶手夺刀杀人——凶手发现第三人惊逃。
无论从人物行为出发还是从正常人的体力角度出发,整个过程都是紧张且短暂的,上述的行为递进也已经足够完整,完全能支撑整个案情,甚至也只需要这些内容。
然而,在如此短暂惊险的过程里,导演居然还见缝插针安排了一个存在感极强、极其“老派”的性暴力镜头,这个“老派”,相信大家能明白什么意思。
看到这个镜头时,七话第一反应是不适。
因为“老派”性暴力的刻画方式就像曾经热搜吐槽的那样,永远只会把镜头指向受害者的痛苦,而不是加害者的丑陋。
第二反应,便是不理解了。加这个镜头的意义在哪?
从案件逻辑上说,性侵等证据已经被完全销毁,对最终审判凶手起不到任何作用,从行为逻辑上看,受害者反抗激烈且迅速被残酷杀,根本不需要再加伤害。
综合来看,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主创团队思想“老派”或者满足某类观众低俗癖好而为之,一个多余的镜头语言,间接让一锅不错的汤显得变味。
也许电影人在提升戏剧语言的同时,也需要更新一下思想,无论是女性题材还是其他题材,性暴力镜头的存在,都应该是谨慎刻画的,更应该是审判加害者的。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正在加载中x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拯救嫌疑人》:母亲的复仇,逻辑上难理解,感情上我100%接受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