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学鲁迅的《故乡》,发现几个文字方面的小“错误”,与大家商榷。
之所以在“错误”二字前加引号,并不是鲁迅真的出了错。我所发现的这些所谓错误,应该是编辑为了尊重历史、尊重时代,保持了课文的原汁原味。
《故乡》是经典篇目,进入语文教材已70年,经编辑、专家、和无数读者的反复审视,哪怕有一根头发丝般大小的错误,也早被发现并订正了。
但是,有些文字方面的时代差异,如果不在课堂上说清楚,可能会误导学生。
其一,“的”“地”“得”混用。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一直为学生分不清“的”“地”“得”而感到烦恼和困惑。“得”还好一些,“的”和“地”基本上直接混用。
如“默默的站着”“絮絮的说”“愤愤的回转身”,这三个短语中的“的”,应该用“地”。课本上确实是这样写的,不能责怪学生一概用“的”——他们也是找得到权威依据的。
其实鲁迅的文章中也有用到“地”的地方,比如下面这句“轻轻地走去”中的“地”,用法就跟现代汉语没有任何区别。
“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这里加粗的“的”字,应该用“得”,“了不得”是“喜欢”的补语。其实,学生一般不会犯这种错误。课本上这样写,个人认为不妥,会误导学生。
现在很多孩子基本上不用助词“地”了,不管是名词前面还是动词前面,一律用“的”。不但学生如此,甚至有些新闻媒体的文章中也犯这种错误。如“严密的注视”“迅速的包围”等,都是我在最近的新闻阅读中碰到的。
七零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一般不会误用这些结构助词。究其原因,也未必都要怪到鲁迅头上。可能是现在的语文老师不太注重语法知识教学。总而言之,对于误用结构助词的现象,我们要引起重视。
其二,对父亲的称呼有误。
“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这句话中,闰土对父亲的称呼,可能不符合江浙一带方言的实际情况。
直觉上,北方人称呼父亲为“爹”比较多,南方人一般称父亲为“阿爸”或“阿爷”。当然现在普遍称呼“爸爸”,这是推广普通话的功效。
直觉不可靠,因此我特意上网查了一回。发现江浙一带的人称呼父亲,确实有称“阿嗲(diā”)的,但并不常见。大多数人称呼父亲为“阿爸”“阿大”或者“阿爷”。
另外,“嗲”这个字的发音,跟“爹”的发音区别较大。我估计,鲁迅在北方生活得太久,习惯了北方话,不觉间就在文字中体现出来了。
以上仅是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