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现实题材影片的焦虑聚焦
正如托马斯沙兹所说:“电影实际上是在协助公众去界定迅速演变的社会现实并找到它的意义”,现实主义影片聚焦的不仅是导演个人要表达的故事,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问题书写。饶曙光也认为“优质的现实主义电影通常呈现时代风貌、展现生活本质。”
当下我国许多优秀的导演通过扎根现实,对社会问题进行直视,引发人们对社会痛点的关注,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同样,焦虑一直是一个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寓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件当中。
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必然要直面生活中各类事件带来的焦虑。在贾樟柯导演的《三峡好人》、彭三源导演的《失孤》、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等等这些影片中,都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聚焦,反映出一定的社会焦虑问题。
在这其中,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通过呈现慢粒白血病人用药贵这一社会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关注。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进行改编的电影。电影聚焦社会亟待解决的慢粒白血病人用药难问题,直面社会现状进行书写,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热议,可以说是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都极为成功的佳作。
电影中的主人公程勇是一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小人物,面临着各种家庭、社会问题。同时他也是一个焦虑的角色,不但交不起房租,妻子的离婚与父亲的病重更是让他压力重重。
在面对慢粒白血病人时,他在选择是否要担着犯罪的风险贩卖印度药救人这个过程中充满着焦虑与不安。在这部影片中,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主人公身上的焦虑,同样能看到正版药企固守高价,病人买不到药的焦虑。
警察在情与法之间难以抉择的焦虑,种种人物与事件的交织,让观众放佛看到了自己,引发了情感共鸣,实现了角色与观众真实生活的共振。
回到电影本身,焦虑状态在任何一部影视作品中都有可能存在,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生活境遇所产生的焦虑状态多种多样,富有变化。而现实题材影视作品某种程度上是对生活本真的还原,焦虑也恰好契合了当下人们的生存状况。
现实题材影片中呈现出的焦虑,更是对艺术关照现实这一创作理念的坚定践行,寄托着独特的人文关怀。在导演的个人表达和观众的审美体验中,肩负起呈现现实问题的的重任。
影视作品中的焦虑层次
人类社会中的每个个体皆有各自的焦虑与烦恼。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一书中划分了三种类型层次的焦虑。“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对空虚和意义丧失的焦虑”、“最罪过和谴责的焦虑”。这些焦虑区别于医学与心理学上的焦虑症状,而是指向个体生命的本身。
第一层次命运与死亡的焦虑方面,没有人可以避免。它也是每个社会成员最直接的体验,所以生命最基本的焦虑便在于此。而命运的焦虑又寓于死亡的焦虑中,是一种对命运不可把握和不可预见的焦虑。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一片中,观众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慢粒白血病患者在面对买不起正版药,盗版药虽能救命却又不被法律认可时,只能面对死亡的焦虑。
尤其是在在片中吕受益这一角色凄惨的选择自杀时,观众真切的感受到了那股死亡来临时的凄惨与焦虑。
第二层次空虚与无意义的焦虑主要来源于精神生活的缺位,人只有在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成为意义的参与者,否则将会把这种焦虑外化表现为“怀疑”,不断的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在韩延执导的《送你一朵小红花》一片中,由易烊千玺饰演的韦一航由于身患癌症,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生活中所有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没有意义。
对于人生,他失去了热情与兴趣,他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后来马小远的出现慢慢使得韦一航的精神世界逐渐开始充盈。韦一航在与马小远相识相爱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他不再自暴自弃,而是选择在不知何时会终止的生命中,过好每一天。不再浑浑噩噩的度日。
第三层次罪过与谴责的焦虑方面,可以说“人始终是一种有限性的存在”,在他有限的范围内去完成属于自己的使命,为实现自己某一方面的追求而努力。
无论这一过程如何,都有各种反对力量的出现对他进行否定。这一反对力量可能是他人,也有可能是自己内心深处的自我博弈。一旦出现否定的判断,罪过与谴责的焦虑就会出现,人们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焦虑正是来源于此,区别在于这样的焦虑是大还是小。
如生活中的钱财丢失。如果丢失的不多,人们可能只有一点小小的焦虑。如果丢失的钱财数额巨大,那么人势必会陷入一种巨大罪恶与自我谴责焦虑当中。
在影片《失孤》与《亲爱的》当中,剧中人物丢失的不是钱财,而是自己亲生的孩子。每一位丢失孩子的父母无不深陷对于自己孩子被拐的强烈罪过与自我谴责焦虑当中,对他们而言,致命的明不是旁人对他们丢失孩子的否定,而是自我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否定。
总而言之,焦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无论是涉及生死的最高焦虑层次,还是关于人生意义的焦虑,亦或者是具体大小事件中的焦虑,皆是影视焦虑伦理中的一部分。
纵观中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历史,许多的叙事对象都直指草根阶级。基于底层空间生态的特殊性,中国的一大批导演,包括侯孝贤、杨德昌、孔笙、赵宝刚、刘江、贾樟柯、宁浩、娄烨、文牧野等在内的一大批影视剧导演都敏锐的感受到了草根阶级在现代生活中陷入的失语状态,他们的焦虑与无助成为导演在影片表达中的重点书写。
参考文献:
1.邵清风李骏俞洁彭骄雪著.视听语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31-41.
2.刘云舟著.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5-87.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现实主义影片聚焦不仅是导演个人要表达的故事,更是社会问题书写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