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精神分析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其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他从日常的医疗实践中研究出了精神分析的方法,用于对病人的治疗,与此同时也创建了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是由意识和无意识这两个主要部分所构成的,意识就是能够被人所感知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则是包括了人的本能的冲动和生活中被压抑着的种种欲望。
这种欲望平时因为某种规范受到约束不能够得到满足,从而被压抑在内心深处,人的意识并不能够将其唤起。
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石,这项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弗洛伊德发现了与人们习以为常的理性活动完全不同的无意识在人们意识、精神活动中的重要性。
无意识理论让人们认识到了行为和意识之间的更多联系,意识到了人不仅仅是表面的理性的,更是受到种种被掩盖的隐藏的情绪、本能、欲望所驱使的。
`
在随后的1923年,弗洛伊德又以新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关系,即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重人格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是一种可以从内部来进行行为控制的心理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应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所谓本我,就是最本质上的自我,是完全处在无意识概念之中的,本我是一个杂乱无章且不稳定,很难被发现的实质,它代表着无意识的本能下被压制的欲望。
其中可能包含着不为世俗伦理礼教纲常所接纳的来自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它遵循着“快乐原则”,即一切为了满足最基础的快乐,完全没有善恶道德的观念,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追寻快乐而不考虑所要付出的代价。
而自我则是居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一种展现现实的“我”,它是通过人的成长中所学习到的善恶道德等所约束控制住的理性的自我,它奉行着“现实原则”。
因为既要满足于本我的需求,也要顾及超我的约束,它是人们最常展现出来的“自我”,是人在社会中所呈现的人格形象。
超我则是高度提升了道德善恶等约束力的“我”,它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发展的,它是人在成长的阶段下所习得的道德行为认同、对典范案例的效仿、社会主流思想影响下所逐步形成的。
它主要的构成是较为虚无缥缈的道德、理想、良心等,是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的是“理想原则”,将善恶道德的实现能力都高度的理想化,同时按照道德的准则对自我和本我进行严格的约束。
而作为几乎是同一时期诞生与发展的电影艺术,这两者同时被很多的人认为是二十世纪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精神分析与电影心理学
在《心理分析入门》这本书中提到了弗洛伊德对于精神分析学与电影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他认为电影就像是与精神分析直接对应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
如果说精神分析学是促使人们向内窥视自己审视自己的一个活动,那么电影就像是向外的一种观察,并且不局限于局部的视野,而是更能够宏观的认识到自己与自己所处的外界环境等信息。
电影心理学即依据心理学的相关原理,探究电影的影像特点、电影创作的理论和受众观影经验的学科,是以感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为依据,研究影片所呈现的心理效应和观众心理的一门学说。
电影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既属于电影学,又算是心理学的分支,其研究范畴广泛覆盖了从影像的创作手法到受众的观影体验等。
而将精神分析等理论应用于对于电影的研究上,这要得益于法国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大师拉康所提出的“镜像理论”,他通过研究后得出结论:人们在成长中会经历一个叫做“镜像阶段”的过程,就在这个过程中,人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和认知。
并构建了心理主体的三个界层(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说,拉康的“镜像理论”的提出,启发了克里斯蒂安·麦茨对于电影研究的落点,他吸收融合了上述理论。
并深入钻研电影中的“镜像”与“梦”的两个概念,他认为“镜像”正是对应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恋”,而“梦”则是对应上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无意识理论”。
关于精神分析学、梦境的研究以及拉康的镜像理论无疑是打开电影的几道大门,为电影艺术的似梦半梦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合理的延续性。
电影不再是人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窗户,而更像是人的全部精神层面、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的一种镜像化呈现。
电影的创作过程和梦境的创作过程相似,而观影也成为了与潜意识深处的一场交流、投射和被满足的活动。
而作为众多类型影片中,最具有思考性和分析性的悬疑类型片,其中的电影心理学也是为众多电影分析学者和心理分析学者所更倾向于去深度研究的。
因为就电影的人物架构来说,较之一般的类型影片要更为复杂,更具有心理学上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其中人物心理张力的收缩变化,人物的内心复杂性和矛盾性。
以及人物内在的心理冲突与外显的冲突,人物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对立等,都更需要依托于电影学和心理学等理论去进行探讨和研究。
电影心理学的划分在学术界一直未有较为明确的理论依托,笔者所参考的是郑雪莱先生对于电影心理学中被分析者角度的划分方式。
他认为可以从创作心理学和感受心理学两个角度去进行划分,其中创作心理学更倾向于对作品创作过程之中的研究,如前期的剧本的架构,人物的塑造。
导演的意图等等方向进行分析探讨,而感受心理学则是倾向于对受众与影片之间所存在的链接的分析和探讨,这里笔者选取的是从创作者角度去研究探讨电影心理学的方向。
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依据,对国内外电影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中的尚未有明确结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并在影片的创作中试图去解决这一问题与矛盾,希望能为后续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1.范晓珺.新世纪国产悬疑电影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2.王一汀.悬疑电影场景空间设计的隐喻与象征[D].西南交通大学,2015.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原文链接:电影心理学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范畴覆盖了影像的创作手法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