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过后,电影市场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繁荣。特别是电影行业的传统旺季暑期档,更是全面“回血”。据北京晚报、每日经济新闻、北京商报等消息,截至今年8月22日,全国暑期档总票房超178亿元,突破2019年的177.79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同时今年年度票房突破410亿元大关,其中七夕档票房破3亿元。
在目前全球电影市场总体表现依然疲软的环境下,中国电影市场的这记响亮的“双响炮”,无疑给当下世界影坛复苏注入了信心。但是繁荣的背后,有一个老生常谈的现象值得注意——看电影越来越贵了!难道票房的暴涨,主要靠的是涨价?
涨价电影票,大呼“吃不消”
近期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电影票贵,已经成为社交媒体上广泛吐槽的话题。“在广东IMAX 70元一张,加6块手续费,这个暑期都没怎么见过二三十的电影票”“北京朝阳,买的都六七十一张,一家5口人看一场电影花掉400多元,真的好贵”之类的声音不绝于耳。昔日“9.9元一张”“19.9元一张”的电影票似乎已经绝迹。
数据,似乎支撑这种吐槽: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2023年的平均票价达到42.7元。此外,根据北京商报消息,自2021年起,电影平均票价便步入40元的价格区间,整体呈现递增趋势。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票价依照不同口径略有差异
电影票价的高低,和城市的能级也有很大的关系:据中国新闻网消息,相较二三四线城市,一线城市票价明显较贵。继2022年冲上50元大关后,2023年,一线城市平均票价达到51.9元,二三四线城市近两年则涨至40元以上。而全国院线票房的“冠军”,出现在上海。
据上观新闻,位于徐家汇商圈的上海港汇恒隆广场SFC上影影城(港汇永华IMAX店)上半年票房实力强劲,在全国12158家影院中勇夺票房冠军。而该影院的平均票价,在七八十元左右。
事实上,近年来电影票涨价已经是一个“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话题,在暑期这样的热门档期则更为明显。即使在疫情肆虐的2022年也不例外:据澎湃新闻,2022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总票房达91.34亿,较2021年暑期档的73.81亿元票房增长两成,平均电影票价为39元,较2021年同期的36.3元上涨约7%,较2020年同期上涨约11%,成为2011年以来电影票价最高的暑期档。足见,疫情也没有阻挡电影提价的脚步!
除了票价上涨之外,“票价服务费”也成为今年暑期档一个热门话题,而其不透明的属性更是被广为诟病。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电影票上单独列出来的“服务费”也参差不齐,普遍为3-5元,部分低线级城市甚至出现了超过20元的“影厅服务费”,部分影院的票面还出现了1-2元的检票费。
其实收取“服务费”早已是电影行业的通行惯例: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早在2021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博纳影业董事长兼总裁于冬就曾透露“端午节档期前一天大盘票房7000万,800万是服务费”;“一张30多元的电影票,服务费至少要3元,已经超过了10%”。
曾经一杯奶茶钱,就能在电影院吹上两个小时的冷气,顺便看上一部精彩的电影。但今年夏天,想再以低廉的票价看上一场电影,似乎已然成为奢望,也让资深影迷大呼“看不懂”。据中新网,一项媒体调查显示,43.3%的观众可接受的电影票价为31-40元,平均票价超过50元的接受度仅为7.6%。
电影票价,多高算合理?
小小一张电影票,背后其实牵扯到片方、销售方、电影院等多方的利益博弈。票价提升的原因是多种原因叠加,成本问题、供求关系,甚至是通胀因素等等,有时候不能简单归结为电影院的原因。
一张电影票的票价构成包括结算价(即最低发行价)和服务费组成,主要由片方和影院两方面决定,据业内人士表示,通常片方的发行通知中,会明确与影院的票房结算标准。
据扬子晚报报道,近两年,国内片方的定价将全国城市划分为A类和B类,其中A类通常包括4个一线城市,普通数字2D影片的结算标准通常为40元/人,其他均为B类城市,定价为35元/人。
对业内人士而言,这里结算标准就相当于最低指导票价。当然,该通知通常也会有个特别说明:电影票价属于市场调节价格,销售价格由影院自行制定。如果实际销售票价高于该标准,则以实际为准进行结算。
这里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结算价奠定了电影票价的主基调!事实上结算价的高低和影片的类型也密不可分:据南方都市报消息,对于结算价而言,国产影片的灵活度远高于进口影片,而今年暑期档又是以国产片为主,且国产片受到广大年轻观众的青睐,也助推了整体票价的上升。
部分网友晒出的票根中,有些影院的影厅服务费高达25.9元,有些甚至出现了1元的检票费。关于“服务费”的高低,其实也是包含了复杂的分账逻辑。
据南方都市报,服务费可以划分为平台服务费和影院服务费,前者就是大家常见的售票平台收取的服务费,后者则是影院根据座位区、特种厅(如IMAX一类的影厅、或者是一些VIP包厢)收取的服务费,这部分一般占到整体服务费的30%-50%,剩下的基本就是平台服务费,最低3元起。此前有报道称,行业内一直有不成文的规定,即服务费不能超过总票价的10%,但三年下来很多影院存在资金流转问题,因此这项规定执行的也就没那么严格了。
票价的涨价,和电影的时长增加似乎也有关系:据上观新闻报道,凯擘影城中国区经理薛子聪表示,今年暑期档影片的片长都偏长,有些甚至超过了170分钟,这就导致影院能够安排的场次对应会减少,上座率也会下降,由此肯定要进行一定的加价来维持盈利。
说来说去,各方似乎对电影票价涨价都有说不完的理由,那么问题来了,以前动不动9.9元,19.9元满天飞的特价票,如今为何难觅踪迹?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平台补贴的减少是原因之一。其实“票补”的逻辑,本质上和其他互联网产业并无太大差别!
曾经,由于互联网资本大举进入电影市场,各大票务平台开启“票补时代”。9.9元的电影票、免费观影券的出现,让人们争相涌入电影院。但“用爱发电”肯定维持不了太久,直到2018年春节档,各大片方联合提出,限制“票补”力度,全国影院票价不得低于19.9元。
薛子聪对此则认为,其实平台在今年暑期档同样投入了大量票补,但与以往“广撒网”的形式不同的是,这些票补优惠基本集中在了新片上映的首周以及点映场次,票补也更加精准投放给了高频消费用户以及平台的会员。
贵还是便宜,关键是物有所值
现在网络上有一股“怀念过去”的气氛,仿佛以前是一个样样世外桃源。如果说现在的电影票贵,那么过去的电影票一定很便宜。事实果真如此吗?
《泰坦尼克号》就是最好的说明:199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最高票价达到80元,至于各种黄牛票价更是难以统计。当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只有14.4亿元,《泰坦尼克号》就占到了3.2亿。考虑到那时的收入,这个价格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天价”,但依然挡不住观众如潮涌入电影院。
可见,不论票价如何,电影只要足够优质,是完全可以赢得观众的。票价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群众对优质电影内容的渴望,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努力推出更加吸引人的电影作品,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尊重,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达到双赢的效果。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来源系统网络数据抓取,如不想被抓取传播,请告知删除并停止抓取传播,谢谢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