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瑞士人的十七载“取经路”——访《西游记》德文版译者林小发
中新社柏林3月14日电 (记者 彭大伟)农历猴年“花果山”春意渐浓,美猴王孙悟空近来却一个“筋斗云”跃上了德语国家读者的书桌。
去年12月,德国大报《法兰克福汇报》首次将《西游记》作为最适合圣诞节馈赠的书籍之一推荐给读者。
短短数月,《西游记》德文版首批2000册几乎一售而空,现正加印。要知道,88欧元的定价即使对爱书的德国人而言也不是个小数目。
中新社记者近日在瑞士比尔专访了该书译者林小发。图为林小发展示儿时练习中文的字纸。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每年3月颁出的德语地区最重要图书奖项之一莱比锡书展奖,今年已将《西游记》提名为翻译类候选作品。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在线、《世界报》等亦对其进行了报道。
掀起这股“西游旋风”的是瑞士译者林小发(Eva Luedi Kong)女士。从1999年到2016年,她以一人之力,用十七年时间完成了《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
中新社记者近日来到林小发位于瑞士比尔的家中,听她讲述自己“译《西游》取真经”的历程。
1983年3月,一个来自中国广西的杂技艺术团到访比尔,林小发一下被介绍册上的中国字迷住,走上了自学汉语的道路。那本册子至今被她珍藏在家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交换学习期间,林小发偶然在上海古籍书店读到了《西游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世界观深深吸引了她。
然而,《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没有德文全译本的。《法兰克福汇报》记者马克·西蒙斯提到,Arthur Waley曾在1942年以《猴子的朝圣路》为题翻译出一个节译本,这个包含原著五分之一内容的英译本,后来被译成德文,1970年代又改名《叛逆的猴子》再版。
林小发对这个大幅删减的译本很不满意:既没有开篇诗也没有世界观的铺垫。整本不带诗词和回目,人物名称通篇都用英文的“Monkey”等……“岂不误导德文读者,中国直播网,而且贬低了中国文学?”
为了翻译好《西游记》,林小发专门在浙江大学攻下了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学位,还到处走访寺庙、道观,向大德高僧请教书中一些深层涵义的解释。而为了提高德文文笔,她又大量阅读了十八九世纪德国文学,从歌德等人的诗歌中感悟修辞技巧。
“译文读者的阅读感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原版读者的阅读感。”是林小发信奉的翻译哲学。
如,《西游记》首回开篇诗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林小发将中文原诗每句拆分为两句,再分别押韵,同时辅以详尽注释,“中文诗给人的美感,德语同样可以达到”。
又如“沉鱼落雁”的成语,中国直播网,在林小发看来,照搬原文做字面翻译是毫无意义的,译者必须整体上把握其含义。尽管这样一来英文或德文“有时成为很长的一句”,但她相信好的翻译“用词虽异而所指则相通”。
译出前十回后,林小发将内容和小说简介寄给了几家出版社,但都被婉拒,“当时在德国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西游记》,更不知道这本书的文化价值”。
直到2009年中国担任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期间,林小发认识了专业出版世界和德国经典文学著作的雷克拉姆出版社的一位编辑麦尔。《西游记》德文版最终于2016年10月面世。
瑞士苏黎世大学东方学院汉学学者冬玛轲评价林小发翻译《西游记》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其贡献将延续至少数十载。
在中国生活了25年,林小发很多地方已经像个中国人。她用标准的普通话请记者喝茶。从中国带回来的为数不多的物件里,有一把宝剑。太极、舞剑、二胡和打坐构成她平日的爱好。
就连这本典型雷克拉姆黄色封皮的《西游记》,也在林小发的建议下加上了中国图书流行的“腰封”。
“你简直像个居士了。”望着林小发一整面墙的儒释道经典,记者对这位不拿博士学位的民间汉学家感慨道。
林小发已着手翻译下一本书,那是华东师大朱志荣教授的《中国艺术哲学》。而她的“取经”之路远未走完。(完)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