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检察官,怎么管起了修路的事?近日,在菏泽市郓城县侯官庙村,这段故事被传为美谈。樊铭梓是济南市济阳区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从小在菏泽市郓城县侯官庙村长大,多年来,把村里的一条泥巴路修好,是他一直的心愿。如今,他做到了。
上大学的时候,每次回家樊铭梓都要经过村前一段破破烂烂的泥巴路。这条路年久失修,早就坑坑洼洼,下雨天走路全是泥,晴天过车尘土飞扬。从那时起,樊铭梓就从心底产生了一个想法:有朝一日一定要帮村里修条好路。
2017年底,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修路先行,樊铭梓觉得机会来了,但是路具体怎么修,需要拿多少资金,还要掌握修路的政策。樊铭梓向交通部门详细咨询了修路的有关政策,了解到政府会补贴80%的资金,剩下的20%配套资金需要村里承担。修路需要资金,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那就得向村民收钱。“大伙儿本来就不富裕,这钱不好收。”村主任这么告诉樊铭梓。
樊铭梓辗转找到多个单位,想争取到修路资金,但因为不符合有关规定,这条道路也行不通。跑断了腿,说破了嘴,但都没有得到实际的进展。他开始琢如何筹到钱。他跟老乡王先生、村主任商量,先给村里在外上班、经商的老乡联系,让这些人先捐款,然后再发动村子里的群众捐款。
樊铭梓请同事帮忙做了一个微信版的为家乡修路倡议书,配上充满家乡味道的图片和文字,一首父老乡亲的背景音乐勾起很多人的乡情。他挨个给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乡发了过去,但是只有寥寥几个人响应。他首先带头捐款,并给几个关系好的老乡打电话,号召他们为家乡修路捐款,这几个人都爽快答应了,并主动把钱转账。
每收到一笔钱,他都截图把大家的姓名、捐款金额发到家乡的微信群里。同时,他还请村干部在村里显著位置贴了一张大红榜,每天对捐钱的乡亲进行张榜公示。慢慢地,乡亲们看到了他为大家解决困难的诚心。支持他的人多了,捐款的人多了。你1000元,我1000元,积少成多。樊铭梓在北京工作的一个本家姑姑,回家看望老人时听说了修路的事,主动给他打电话说:“一直想为家乡做点事,正好你牵头修路,我很佩服你,第一表示支持,第二要尽一下责任。”她在兄弟已经捐款3000元的情况下,又捐款5000元。慢慢地,大家捐款修路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最后,樊铭梓成功筹到了近18万元的修路资金。
他积极与镇政府分管交通的负责人联系,详细询问了修路的有关程序;协调县交通运输局规划科负责人,及时上报修路计划。村委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修路委员会,召开了会议研究修路方案。樊铭梓把自己收到的捐款全部转交给村里。为了保证筹到的钱专款专用,保证财务支出公开透明,樊铭梓又跟镇上有关领导进行了沟通,中国直播网,镇政府联系了县纪委、监察委有关科室,全程对村修路资金进行监督。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道路的规划宽度由开始的4米改成了6米,考虑到占用宅基地、拆迁等种种因素,最终修成了5米。把前期工作做好后,樊铭梓作为中间人,又不断地向捐款人汇报修路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如今,600多米长的水泥路已经覆盖了村里的主干道,车来车往再也不用经受坑洼颠簸之苦。在樊铭梓的带动下,相邻的3个村也用募集的捐款修了结实的水泥路。(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马云云 崔岩 通讯员 段佳贝)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直播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